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基因的探索和检测以及其应用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的特异性rRNA基因的序列特点,设计引物,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Ⅲ期幼虫及Ⅰ期幼虫及虫卵的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经电泳和DNA序列测定,广州管圆线虫各期虫体及虫卵的rRNA基因片段有特异性。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的大亚基rRNA基因是细胞中含量最多,且结构保守,编码为多拷贝的基因,易于检测发现,具有进行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原微丝蚴血症者的转阴情况。方法: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复查,结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3年,原微丝蚴血症者仍有0.47%未转阴,高于正常人群的感染率、随着基本消来丝虫病后时间的推移,原微丝蚴血症者趋向于转阴,结论:原微丝蚴血症者为监测阶段的主要残存传染源,调查其转阴情况可作为该地区是否还有残存传染源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DNA-COI)基因序列特征、种群差异和分化程度.方法 扩增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mtDNA-COI,并从网上下载部分白纹伊蚊mtDNA-COI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 ①获得mtDNA-COI长度为415 bp,碱基A+...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自然条件下的动态变化,为消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于1994-2001年按丝虫病常规采血检查。捕蚊管吸捕人房致倦库蚊并解剖镜检。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994年为0.57%,2001年0.39%;血微丝蚴密度逐年下降,而1999年2例复阳,2001年1例阴性,1例密度14条。8年捕获致倦库蚊3098只,阳性蚊12只,蚊体内幼丝虫43条。结论:8年连续观察,残存班氏微丝蚴血症在自然条件下,微丝蚴密度可逐渐降低直至转阴,滋生新的传染源机会极小。  相似文献   
7.
大白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清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白鼠的血清抗体检测,为人体感染本虫的免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用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论:大白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20-233d雄虫抗原的阳性率为90.5%(105/116),雌虫为98.3%(114/116),而感染后5-16d的大白鼠仅为37.0(27/73)和37.9%(21/58),结论:大白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20d后,应用ELISA检测其血清抗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毛细线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肝毛细线虫的动物模型。 [方法 ]将肝毛细线虫的孕胚卵经口注入大鼠和家猫。 [结果 ]受感染的 16只大鼠中 ,2只未检出肝毛细线虫 ,其余 14只均检出肝毛细线虫 ,并有部分大鼠因肝毛细线虫病而死亡。传代实验中 ,2只大鼠也感染肝毛细线虫。 2只家猫未感染。 [结论 ]可用大鼠建立肝毛细线虫的动物模型 ,并可在实验室中传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福建省首例蠊缨滴虫(Lophomonias blattarum)感染病例。方法 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结果 患者“感冒”月余,首诊对症治疗无效;后到福建省某医院治疗,CT检查见双肺弥漫性病变、双肺门及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膜肥厚粘连,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镜检,见大量可活动虫体,送省CDC寄生虫病防治科鉴定,经直接涂片和瑞氏染色观察,诊断为蠊缨滴虫,并对蠊缨滴虫的形态进行描述。结论 对某些“感冒”治疗无效者应考虑蠊缨滴虫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基层医务人员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评估疟疾监测体系的敏感程度,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84个县(市、区)、1 29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从事疟疾防治工作的临床、检验和疾控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调查的有效问卷为5 128份,总合格率为51.1%(临床医生合格率为49.2%,疾控人员为68.3%)。总优秀率为25.3%,基础知识的合格率为63%,临床知识的合格率为50.3%,预防知识的合格率为29.4%。结论基层医务人员对疟疾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还未达到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要求的目标,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