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纵隔胰腺假性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9个月前饮酒后突发剧烈上腹痛,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尿淀粉酶高,诊为急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气短,略感吞咽困难,B超示:双侧胸腔积液。予胸穿查胸水性质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胸水淀粉酶2U/L。后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后复查血淀粉酶359U/L,尿淀粉酶3787U/L,胸水淀粉酶3422U/L。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随后该患者先后接受了CT、MR、ERCP检查。CT表现:胰腺轮廓不清,胰周、肝胃间隙、小网膜囊、腹膜腔及腹膜后腔处可见多个大小不等、边界清楚囊性阴影,囊性病灶一直向上延续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脏成像(心脏MRI)由心肌活性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硬化型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心脏MRI灌注及延迟强化扫描,间接诊断冠脉病变,并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心脏MRI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与冠脉造影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与冠脉造影相比,心脏MRI对于左前降支病变,诊断符合率92.7%,灵敏度91.8%,特异度100%;对于右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符合率80%,灵敏度89.7%,特异度56.2%;对于回旋支病变,诊断符合率81.8%,灵敏度84.6%,特异度75.0%.结论心脏MRI由心肌活性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90例血病骨髓移植术(BMT)后患者胸片的X线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64例(71%)胸片显示病理改变,X影像主要可分为三型:①结节空洞型;②肺实质浸润型;③间质性肺炎型。进一步认识这些X影像表现对于BMT术后肺部合并症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脏成像(C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左室收缩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临床怀疑心脏疾病的患者进行心脏MRI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中27例结果与左室造影相对照.结果 75例心脏MRI所测EF值(%)=42.31±19.70,超声心动图所测EF值(%)=48.79±17.10;27例行左室造影病例中,心脏MRI所测EF值(%)=35.64±13.36,超声心动图所测EF值(%)=39.95±12.72,左室造影所测EF值(%)=36.65±14.27.对同一病例,心脏MRI所测EF值较超声心动图偏低(-6.48±12.34,t=-4.544, P<0.001).27例患者心脏MRI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均与左室造影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心脏MRI( r=0.839,P<0.001),超声心动图( r=0.761,P<0.001).结论对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心脏MRI与超声心动图均具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r=0.784,P<0.001),心脏MRI一般比超声心动图所测LVEF数值偏小,差值≤10%.  相似文献   
5.
利用1H MRS进行在体乳腺癌中复合胆碱外参照法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用外参照法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对在体乳腺癌中的复合胆碱进行绝对定量。方法 配制5个不同浓度的胆碱测试模型及一个胆碱校对模型。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各测试模型的同一位置进行MRS采集,统计胆碱峰峰下面积与胆碱浓度之间是否呈线性相关。对水模进行T1WI成像,绘制不同位置信号强度的变化曲线。对同一校对模型的同一位置采用不同大小的体素进行MRS采集,统计体素大小与胆碱峰峰下面积是否呈线性相关。测量胆碱测试模型及校对模型中胆碱的T1及T2值。验证胆碱浓度绝对定量的校对公式。对7例乳腺癌病人进行乳腺MRS采集,利用校对公式以胆碱校对模型中的胆碱浓度为参照计算出乳腺癌中复合胆碱的浓度。结果 胆碱测试模型的胆碱峰峰下面积与胆碱浓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同一模型同一位置胆碱峰峰下面积与体素大小呈线性相关。测试模型及校对模型中胆碱的T1及T2值分别为1902.5/1032.8、2426.3/989.4。利用校对公式估计出的校对模型的胆碱浓度为(5.2±1.0)mM,与校对模型的实际浓度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t=0.6,P>0.05)。7例乳腺癌中的复合胆碱浓度为(3.64±2.52)mM。结论 外参照法是进行乳腺癌中复合胆碱浓度定量的可行及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影像认识,并探讨其3.0T MR的理想常规成像显示平面.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正常膝关节的3.0TMR图像,采用x2分割法分析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束结构及双束上、中、下各段在MR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各成像平面显示率的差异.结果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束结构显示率,横断面(115/149,77.2%)与冠状面(103/149,69.1%)比较,×2=2.4606,P>0.0125;横断面、冠状面分别与矢状面(21/149,14.1%)比较,x2值分别为119.5138、92.8695,P值均<0.0125.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束上段显示率,横断面( 104/149,69.8%)与冠状面(7/149,4.7%)、矢状面(0/149,0)及冠状面与矢状面分别比较,x2值分别为135.0813、159.7526、7.1684,P值均<0.0125.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束中段显示率,横断面(108/149,72.5%)与冠状面(94/149,63.1%)比较,x2=3.0120,P>0.0125;横断面、冠状面分别与矢状面( 10/149,6.7%)比较,x2值分别为134.7454、104.2173,P值均<0.0125.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束下段显示率,横断面(103/149,69.1%)与冠状面(110/149,73.8%)比较,x2=0.8065,P>0.0125;横断面、冠状面分别与矢状面(18/149,12.1%)比较,x2值分别为100.5300、115.9132,P值均<0.0125.前交叉韧带双束各段在MRI各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形态、走行正常.结论 3.0TMR常规扫描平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前交叉韧带的双束结构,横断面和冠状面是较为理想的显像平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MRT2W与T1W灌注对良恶性肌骨病变鉴别诊断的效果,评价MRT2W灌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4例良恶性肌骨病变先后进行MRT1、T2W灌注,分别记录灌注曲线的形态、造影剂首过(FP)期信号最大增/降幅、信号强度一时间(SI-T)曲线最大斜率和造影剂首过时间。将两种灌注的曲线各分4型,并分别对良、恶性病灶SI-T曲线的形态、FP期信号增/降幅、SI-T曲线最大斜率和首过时间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ROC曲线法确定恶性诊断的阈值,并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观察两种灌注方法显示的最高灌注区一致性程度。结果(1)T,w:Ⅰ型和Ⅳ型SI-T曲线在良恶性病变FP期信号最大降幅和SI-T曲线最大斜率及首过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T1W:Ⅰ型SI-T曲线多见于恶性病灶,Ⅲ型、Ⅳ型SI-T曲线多见于良性病灶;良性病变的FP期信号增幅均值为29.20%,恶性病变均值为73.92%(P〈0.001);良性病变的SI-T曲线最大斜率均值为3,49,恶性病变均值为9.57(P〈0.001)。(3)ROC曲线分析发现,当以首过增幅44.50%作为诊断恶性的界值时,其敏感性为98.50%,特异性为86.70%,准确率为88.30%;当以SI-T曲线最大斜率5.09作为恶性的界值时,诊断敏感性为96.20%,特异性为85,60%,准确率为86.17%。两种研究方法显示最高灌注区位于同一区域的14例(14.90%),不同区域的80例(85.10%)。结论T2W灌注扫描在鉴别良恶性肌骨病变中的价值不如T1W灌注。MRT1W和T2w灌注扫描FP期信号变化可能是Gd-DTPA在血管内和血管外间隙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医学影像医师专科培训的各项考核数据,结合培训人员的反馈意见,详细阐述了以导师为核心的医学影像医师培训体系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优势。分析了该体系对于提高医学影像专科医师临床能力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以导师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10.
近10年多模式影像融合设备PET-CT取得成功,随之的目标便是研制PET和MR的同机融合设备MR-PET.MR是多参数、多序列成像,不但具有良好的软组织解剖分辨率,同时也可以进行功能成像,但与PET相比,MR在定量观察分子示踪方面仍有限制,敏感性也不及PET,这就为MR-PET融合设备的研制提出了需求.实验阶段的小动物MR-PET的成功研制,证明这种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