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巴曲酶对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巴曲酶10 U溶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1.5 h滴完;第3、5天各5 U,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每日静滴三七总皂甙(商品名:血塞通)0.4 g/d和胞二磷胆碱0.5 g/d;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 天采用酶联免疫(ELASE)法检测vWF,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结果 各组vWF水平在不同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以卒中后的第7天最高,随后降低.两组的vWF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7天试验组vW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4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在第1、7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第14天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巴曲酶能降低外周血浆vWF水平,可能是对梗死后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粘附、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现状、以线粒体为靶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主要科研方法及应用进展。以线粒体为靶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主要科研方法及应用包括:基于线粒体的离心超滤/液质联用方法筛选以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基于线粒体的荧光成像分析技术筛选中药活性物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结合靶标分析、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研究中药有效物质。为以线粒体为靶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对现存方法存在的问题有所阐释。参考文献49篇。  相似文献   
3.
巴曲酶(东菱迪芙)是从中南美洲的响尾蛇科毒蛇的毒液中提取的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能增加内皮细胞对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从而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1];其次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护和修复损伤血管及神经,同时减少细胞的坏死,抑制细胞凋亡。目前已是神经科治疗和预防必备药物之一。然而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其标记物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就国内外巴曲酶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如下综述。1巴曲酶的结构巴曲酶是经生物工程技术从Bothrops moojeni蛇毒中分离制取的丝氨酸蛋白酶的巴曲酶单成分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父母教养及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从大学生中筛选出网络成瘾组30例,并在非网络成瘾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然后对两组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的得分情况.结果 在生活事件方面,网络成瘾组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惩罚等方面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网络成瘾组在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以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上等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在应对方式方面,网络成瘾组在逃避、幻想等方面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法在诊断学实践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PBL教学方法在诊断学实践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法,结合理论和实践技能考试,对教学效果评估。结果:两组的理论课考试成绩相比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助于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丸剂作为一种古老的剂型,至今仍被沿用。目前对于丸剂的现代研究,正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丸剂在生产中的辅料应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对中药丸剂的继承、完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环境下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应用效果。方法将12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传统和网络环境下的临床技能教学,然后就考核结果及问卷调查对教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学生在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能、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模块的考试成绩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临床技能考核总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96%学生对该考核模式表示满意。结论网络环境下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药发展完成现代化、走向国际的核心一环是探明中药复方药效背后的物质基础,已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投身于该方向的科研中,中药复方本身拥有繁杂的物质组分,其在制备过程及人体内又会发生复杂变化,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使得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异常艰巨,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有多种研究方法被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文通过回顾近年来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文献,为该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整合了近年来的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科研方法,并对现存方法存在的问题做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Dade-Behring 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血清水平,观察ACI不同病程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时期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5),卒中后第7天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 =0.53,P <0.01),重型患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庆伟  刘永海  沈霞 《临床荟萃》2005,20(13):734-736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的影响,了解其减轻炎症的意义。方法选择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巴曲酶10BU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1.5小时滴完;第3天、第5天各给予巴曲酶5BU,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34例,每日静脉滴注三七总苷(商品名:血塞通)注射液0.6g/d;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第14天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hsCRP水平[(8.73±3.15)mg/L]低于对照组[(10.78±3.26)mg/L](P<0.05);但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11.38±5.08)与对照组(15.9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巴曲酶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