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厦门市学龄儿童龋病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学龄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厦门市城乡各2所小学1 12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儿童问卷和父母问卷)。按照WHO推荐的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各牙龋、失、补状况。所有数据经EpiData 3.0录入后,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124名学龄儿童患龋率73.30%,龋均2.68。影响学龄儿童龋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儿童进食甜食、饭后漱口和刷牙频率、儿童和父母亲口腔卫生习惯、儿童和父母口腔检查频率等。结论:厦门市学龄儿童患龋率高,农村学龄儿童的患龋率高于城市。学龄儿童龋病的发生与饮食、口腔卫生习惯和家庭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预防龋病的发生,促进学龄儿童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2.
七年制牙周病学应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七年制牙周病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将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一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实验组则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病案讨论教学法。结果表明,实验组期末总成绩、病例分析题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问卷调查显示,在牙周病学实验课中应用问题为基础的病案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PBL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临床思维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厦门市小学高年级学生刷牙行为、口腔保健知识状况及来源,为今后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对策。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厦门市5所小学四至六年级953名学生进行刷牙行为及口腔保健知识来源进行调查。结果在刷牙方式、刷牙时间、选用含氟牙膏在3个年级学生中有区别,均以六年级学生掌握最好,其他方面的口腔保健知识没有区别。口腔保健知识来源呈现多渠道,家庭、学校仍是最重要的知识来源,牙膏牙刷上的广告、网络、小区宣传栏等正成为小学生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重要来源。结论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强化从小抓起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畸形舌侧尖属于牙内陷的一种,多见于恒牙的上颌侧切牙,也可发生于乳中切牙。笔者近日在口腔内科门诊收诊1例,现报道如下。患儿女,2岁。其母于患儿1.5岁时发现其上颌中切牙内侧长出两个细小牙齿,并随牙的生长逐渐增长。检查见:患儿发育正常,乳牙列完全萌出,位置排列正常,家族未见类似病例。51、61舌侧窝近牙颈部各长出一个锥形牙尖。牙尖在龈上高度约为2mm,基底部直径约2.5mm,顶部较锐。畸形舌侧尖与51、61舌面间覆盖牙龈,未见明显舌面窝。X线片示:51、61舌面各1个三角形不透光影,可见髓角突出(图1)。诊断:51、61畸形舌侧尖。因未影响咬合未…  相似文献   
5.
新生大鼠牙乳头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牙乳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体外培养出生1d大鼠磨牙牙乳头细胞,进行组织学染色,透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牙乳头细胞能形成细胞克隆,第3代细胞在含2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mg/L抗坏血酸、10^-8moL/L地塞米松的培养液中培养7~8d后可呈现复层生长,培养14~16d后细胞结节中出现矿化,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反应;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出现大量含有致密小体的基质小泡样超微结构。结论:发育阶段较早的大鼠牙乳头细胞具有增殖和矿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厦门市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现状。[方法]对1 672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学生刷牙率为100%,每天刷2~3次占60.8%,正确刷牙率仅16.5%;患龋率为57.7%,治疗率为9.1%,窝沟封闭充填率为28.8%。城乡学生口腔保健行为差显著异。[结论]厦门市中小学生刷牙率高,但掌握口腔保健知识和方法存在差距。因此,应深入开展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改善和规范中小学生的口腔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整合素α1的表达与分布,及槟榔碱对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FB)表达整合素α1mRNA的影响,探讨整合素α1在OSF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整合素α1在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OSF早、中、晚期各20例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采用半定量方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组和OSF各组FB上整合素α1的表达强度.②采用RT-PCR法检测体外培养FB分别在0、10、20、40μg/ml浓度组别槟榔碱刺激下,整合素α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α1表达低,主要分布于上皮基底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呈胞膜或胞质阳性,FB极少见阳性表达;而OSF病变组织中,除表皮基底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外,FB细胞膜及胞质内均见整合素α1的大量表达,炎症细胞上亦可见少量表达.OSF各期FB表达整合素α1均强于正常组(P<0.05),早中期组表达增高,晚期组表达降低,与中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照组整合素α1mRNA表达量低,在槟榔碱10、20 μg/ml浓度组表达逐渐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0μg/ml组出现下降与10μg/ml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槟榔碱通过刺激口腔黏膜FB表达与分泌整合素α1,进而诱导胶原合成增多,可能是OSF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鼠牙乳头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体外复合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no-HAP)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牙乳头细胞(rat dental papilla cells,RDPC)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以及nano-HAP作为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为RDPC与nano-HAP复合培养,对照组为RDPC常规培养.通过电镜观察RDPC在nano-HAP表面生长与附着状态,同时检测细胞增殖状况、细胞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等,评价RDPC生长情况和细胞活性.结果:实验组生长良好,6 d和8 d时实验组RDPC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6 d和9 d时实验组细胞总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两组细胞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ano-HA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使RDPC细胞增殖,并可使其活性明显增强,可作为牙组织工程备选的支架材料;RDPC与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可作为体外评价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槟榔碱诱发人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以及微丝形态的改变,探讨槟榔碱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的致病途径。方法使用甲噻唑四唑氮(MTT)比色法、划痕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不同浓度槟榔碱(5、10、20、40、80μg·mL^-1)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微丝形态的影响。结果5、10、20μg·mL^-1的槟榔碱可轻微提高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微丝聚合(P<0.05);40、80μg·mL^-1的槟榔碱抑制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微丝解聚(P<0.05)。结论槟榔碱改变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微丝形态分布,可能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u-PA和PAI-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剂(PAI-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法,对OSF早、中、晚期各10例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u-PA及PAI-1的表达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OSF病变组织中u-PA和PAI-1有异常表达,其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的胞质,PAI-1各期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u-PA早期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中晚期则逐渐降低(与正常组比P>0.05)。结论:u-PA、PAI-1在OSF病变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影响OS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