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骨髓干细胞(BM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发现,20μg/ml AGEs对BMSC分化的影响不明显,100μg/ml AGEs使BMSC分化能力明显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数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对骨髓干细胞(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分8组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表面标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FLK-1,VEGFR-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检测并鉴定内皮细胞.结果 相同胰岛素浓度下,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FLK-1阳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糖浓度下,15 mU/L胰岛素可显著提高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0 mU/L胰岛素相比,FLK-1阳性细胞计数和百分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 mU/L胰岛素不能进一步提高EPCs数量.结论 高糖呈量效性抑制BMSCs向内皮细胞的分化,胰岛素可促进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可改善高糖对BMSCs分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硫氧还蛋白系统是由硫氧还蛋白、NADPH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三部分组成的氧化还原敏感的多功能小分子蛋白系统。硫氧还蛋白系统在细胞内外行使着多种功能,如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状态以对抗氧化应激,激活转录因子如NF-κB和AP-1促生长,以及与ASK-1作用抑制细胞凋亡等。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维生素D3上调蛋白1为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之一,是硫氧还蛋白功能和表达的一种负性调节因子,通过抑制硫氧还蛋白系统功能而发挥介导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及对抗细胞增殖等作用。高糖可以通过相互作用蛋白启动子上的CREs(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刺激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产生而抑制硫氧还蛋白,进而促进氧化应激,损伤胰岛B细胞;诱导B细胞凋亡增加,促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或许在糖毒性和B细胞凋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莹晖  李裕明  林松挺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2):1558-1561,1580
目的:观察α-硫辛酸干预对INS-1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先用α-硫辛酸(200μmol/L)加入INS-1细胞中一起培养6 d,再应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作用于INS-1细胞48 h,抽取上清液测定MDA含量,并检测GSIS值,同时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UCP 2基因的表达,并与不加α-硫辛酸组互相比较。结果:(1)在相同糖浓度下,LA干预组与未加LA干预组相比,MDA含量升高,GSIS值降低,各浓度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2)在相同糖浓度下,-αLA干预组与未加-αLA干预组相比,UCP2mRNA表达增强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αLA为一个促氧化剂,能引起MDA含量增加,UCP2mRNA表达增强,GSIS值下降,说明-αLA在较长时间作用于胰岛细胞时起到促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the inci-dence of pri mary osteoporosis is getting higher andhigher,among which 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is the most commontype.As an effectivemedicine to inhibit bone absorption,bisphospho-nates has become the main medicationtotreat oste-oporosis.In this clinical trial,we investigated theefficacy of residronate sodium,the third-generationbisphosphonates made in China,in the treat mentof PMOP by exploring its effect on bone mineraldensity(BMD)and b…  相似文献   
6.
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5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式进行12个月的药物研究,以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比较治疗前后0月、6月、12月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改变,同时检测骨代谢标志物血Ca、ALP、BGP及尿NTX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等药物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结果腰椎(L2-4)BDM用药6月时增加(3·29±1·18)%,12月时为(4·51±1·64)%,而对照组分别为(-0·62±0·24)%和(0·48±0·18)%,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 s三角区BMD改变在药物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反映骨形成标记物ALP和BGP在6月和12月时,药物组显著降低,骨吸收标记物NTx在治疗6月和12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2例(7·1%)、皮肤搔痒、皮疹2例(7·1%)和血尿1例(3·6%)。结论利塞膦酸钠能有效阻止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以腰椎骨量增加最为显著,并且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治疗52例,其中Ⅰ型糖尿病10例,Ⅱ型42例,最后死亡10例(19.23%)。认为对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早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抢救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主要治疗措施有:①加强胰岛素依赖性组织的葡萄糖利用;②逆转酮血症和酸中毒;③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  相似文献   
8.
9.
血清骨唾液酸蛋白的生物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简称BSP)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非胶原蛋白质,反映骨转换和骨形成的指标。最近研究认为:血清BSP浓度可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过程,也可能是一个骨吸收指标。本实验测定了血清BSP在人体内的生物变异性。方法 采用RIA 法测定了290例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正常人血清BSP的正常值,血清BSP的天-天变异性及24 h 生物周期。 结果 在儿童组血清BSP正常水平明显高于成人组,其最高值在新生儿期和青春期。绝经后妇女其血清浓度比绝经前妇女水平明显升高(P< 0.05)。血清BSP在每天同一时间的波动范围在 7.3% 至17.7% (平均11.7% )。24 h 内有一个明显的生物周期性变化,表现为峰值在凌晨4~8 时,然后逐渐下降直到午后14时为最低。其生物周期的最大波幅为±20% ,(平均血浓度为10.5 ng/m l)。结论 血清BSP反映了骨转换的生理变化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其血清水平24 h 内有一个明显的生物周期,而天与天之间变异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有各类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的数目和功能变化以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415例2007年至2008年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诊断根据明确的心脑血管事件和客观的实验室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做血管超声检查外周血管并发症;免散瞳眼底拍照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个月内连续两次24 h尿白蛋白检查糖尿病肾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EPC的数目;体外培养计数集落形成和迁移能力评估EPC的功能.采用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其中T2DM无血管并发症组(TC组)97例,T2DM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TA组)106例,T2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TI组)100例,T2DM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组(TAI组)112例.4组循环EPC数目和集落形成能力按顺序排列为TA组<TAI组<TI组<TC组;[(532±90)个/ml、(616±93)个/ml、(768±97)+/ml和(1045 ±106)个/ml];(个/孔:21±4、28±5、43±7和70±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与TAI组的迁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高倍视野:24±6;28±7),其余组的迁移能力与循环EPC数目变化一致(个/高倍视野:125±12,90±9).影响大血管并发症患者EPC数目的 因素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体重指数和糖尿病患病时间(P<0.05);而影响微血管并发症患者EPC数目的 因素为年龄、HbA1c和糖尿病患病时间(P<0.05).在排除了常见危险因素的影响后,循环EPC数目与FMD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61,P=0.01).结论 循环EPC数目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