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行射频消融治疗98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局部肿瘤进展率、复发率、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98例患者随访2~92个月,平均34.8个月。1、3、5年累积分别为17.3%、27.4%、30.9%;1、3、5年累积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5.7%、62.1%,77.3%;1、2、3、4、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4%、85.4%、65.9%、54.7%、39.9%;1、2、3、4、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0%、52.7%、45.0%、37.0%、25.3%。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P=0.001)、首次复发时间≤1年(P=0.002)或首次复发为不同肝段肝内远处复发(P=0.004)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安全、有效,对于早期肝内复发的病灶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操作性。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首次复发时间短以及首次不同肝段肝内远处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纯化纳米雄黄制备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纯化纳米雄黄的制备方法,以制备高纯度、高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的纯化纳米雄黄颗粒。方法①天然雄黄经去离子水和不同浓度的HCl、NaOH纯化处理后得到纯化雄黄,测定As2S2含量;②天然雄黄、纯化雄黄经高能球磨法制备得到天然纳米雄黄、纯化纳米雄黄,颗粒经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形貌、粒径,测定As2S2含量;③天然纳米雄黄、纯化纳米雄黄经2.0 mol·L-1的HCl纯化处理得到天然纳米雄黄(纯化组)、纯化纳米雄黄(纯化组),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颗粒形貌、粒径;测定As2S2含量。结果①去离子水;0.5、1.0、2.0、4.0 mol·L-1的HCl与NaOH纯化处理后颗粒As2S2含量均有所提高,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化效果:HCl组>NaOH组>去离子水组,随着HCl、NaOH浓度的提高,As2S2的含量亦随之提高;以4.0 mol·L-1 HCl组纯化效果最显著,其次为2.0 mol·L-1HCl组。②天然雄黄、纯化雄黄、天然纳米雄黄(纯化组)、纯化纳米雄黄(纯化组)经高能球磨法可制备得到纳米级雄黄颗粒,扫描电镜可见近似圆球形的纳米级颗粒,粒度分布均匀,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度分别为(135.13±9.19)、(134.39±4.57)、(135.88±2.68)、(133.73±4.36)nm;As2S2含量分别为(92.09±0.83)%、(97.07±0.47)%、(97.42±0.11)%、(98.33±0.08)%。纳米雄黄组与纳米雄黄(纯化组)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去离子水、HCl、NaOH均可对雄黄进行纯化处理,以HCl纯化效果为最好;②高能球磨法可制备纳米雄黄颗粒;③球磨前后分别对雄黄颗粒进行纯化处理,可得到As2S2含量更高的纯化纳米雄黄颗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第3天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utes,ICG R15)联合标准 残肝体积(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对肝细胞癌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南大学湘 雅医院普通外科在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1例肝细胞癌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肝功 能良好组(n=40)与肝功能不全组(n=21),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回归分析筛选术 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 单一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联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肝功能不全诊断上的价值差异。结果:61例手术患者中共有21例 发生术后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4.4%。术后肝功能良好组与肝功能不全组在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 肿瘤体积、切除肝体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术后ICG R15,术中出血量和SRLV上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0.05)。术后ICG R15,术中出血量和SRLV是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后ICG R15 和SRLV是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为logit(P)=1.277+0.140×术后ICG R15–5.125×SRLV。术后ICG R15 联合SRLV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一的术后ICG R15和SRL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713和0.681。结论: 术后第3天ICG R15和SRLV是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两者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预测术后肝功能 不全的发生,其诊断价值可能优于单一的术后第3天ICG R15和SRLV。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松生拟层孔菌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体外药效试验采用Alamar Blue法及MTT法,观察子实体乙醇提取物对人肺癌细胞株NCI-H460、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及小鼠肉瘤细胞株S180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其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在100μg/mL时,体外对NCI-H460、S180及H22...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术中出血是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ALH)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入肝血流的有效控制是ALH成功实施的关键。传统的ALH肝蒂血流阻断遵循"肝蒂优先"的思路,即先游离并离断肝蒂(具体可分为"鞘内解剖法"和"鞘外解剖法"),再行肝实质离断,但它耗时费力。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了优先解剖肝实质再离断肝蒂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将其命名为"肝实质解剖优先"(LPDF)法。这一方法未扩大手术范围,仅调整了手术操作顺序,可简化入肝血流的阻断,有利于ALH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1例应用LPDF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病例,初步总结LPDF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1例应用LPDF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肝癌病灶累及8、5段和4b段。术中游离肝周韧带,阻断第一肝门,超声刀沿镰状韧带右侧(左侧切除线)向第一及第二肝门方向充分解剖肝实质,显露适当长度的右前叶肝蒂后予结扎并离断,从而显示出右肝前叶缺血线(右侧切除线),再行右侧肝实质解剖。直至两侧切面汇合,将肝中叶及肿块整块切除。结果:手术时间为26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m L,未输血;术后第3天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第6天出院,未发生腹腔内大出血或胆汁漏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彩超发现117mm×87mm术区积液,但患者无发热、腹痛症状,白细胞数目及总胆红素正常,未予处理,术区积液逐渐吸收。结论:LPDF安全可行,它简化了腹腔镜肝中叶切除鞘外肝蒂血流阻断,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在ALH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第3天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预测肝细胞肝癌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行肝切除的119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与术前及术后第3天ICG-R15的关系,并比较术前与术后ICG-R15在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差异。结果:119例患者中共有33例(27.7%)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发生与未发生肝功能不全患者术前ICG-R15平均值分别为9.7%、5.2%,术后第3天ICG-R15平均值分别为11.8%、5.3%,术前与术后ICG-R15在发生与未发生肝功能不全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显示,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随术前或术后第3天的ICG-R15增加而升高,且均在ICG-R1510%与20%的患者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第3天ICG-R15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较术前ICG-R15大,前者的临界值为7.75(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3.7%),后者为3.35(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46.5%)。结论:术后第3天ICG-R15与术前ICG-R15一样可预测肝细胞肝癌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且可能优于术前ICG-R1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