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非肝病专科对慢性HBV感染者应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前后HBV相关标志物的监测和抗病毒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在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住院的这类特殊病例的HBV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中,仅58.6%进行了相对规范的随访,23.6%进行了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肝损害发生率54.3%,肝衰竭相关病死率13.6%;规范随访组的肝损害发生率(45.1%)显著低于不规范随访组(67.2%)(P=0.043),但肝衰竭相关病死率无差异(P=0.949);结缔组织病患者的规范随访率显著低于恶性血液病(P=0.013)和肾病综合征者(P=0.021)。结论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慢性HBV感染者使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的HBV相关指标监测、抗病毒治疗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长期随访队列中慢性HBV感染者的随访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2328例门诊随访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依从性,每位患者均被要求至少6个月门诊复诊,能达到要求者定义为依从性好,反之为依从性差.收集每位患者入随访时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址、酗酒史、家族史、是否因肝病住院)及随访过程中的治疗及应答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随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队列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0年.两组在人口学及病史资料方面,性别、居住地、嗜酒史、乙肝家族史、因肝病住院史无差异,但依从性好的组的年龄及有肝癌家族史的比例高于依从性差的组.在基线水平上,入随访肝硬化或肝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HBeAg阳性率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血清总胆红素(TB)、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治疗效果及病情进展方面,ALT、AST、Alb、HBV DNA、ALT复常率、DNA转阴率、HBeAg转换率、有无抗病毒以及是否出现耐药方面有显著差异,而表面抗原转阴、新发肝癌、疾病进展、TB、HBeAg阳性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家族史、基线DNA水平、HBeAg水平、末次ALT、末次DNA水平以及有无抗病毒为慢性HBV感染者依从性好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肝癌家族史、基线更高的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末次更高的ALT、HBV DNA水平以及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HBV感染者长期随访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阿德福韦酯片(代丁和贺维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随访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根据所选用药物不同分为代丁组66例(选用代丁抗病毒治疗)和贺维力组56例(选用贺维力抗病毒治疗),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HBeAg阳性率等基线资料相当;分别在24、48、9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下降幅度、HBV DNA不可检出率、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随着抗病毒时间延长,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下降幅度及不可检出率、HBeAg转阴率均有增加,但在24、48、96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6周,代丁组累积病毒学突破率为13.6%,贺维力组为1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代丁与贺维力均能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HBV DNA及有较好的安全性,96周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定量和HBV-DNA载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51例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检测并分析19例好转出院患者(存活组)在入院时、极期(MELD评分最高时)、康复出院时以及32例死亡患者(死亡组)入院时、临终前的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电化学发光法)和HBV DNA载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血清HBsAg定量在存活组入院时、极期、康复出院时分别为(3.63±0.44)、(3.82±0.18)、(3.60±0.56) log10COI,组内两两比较,P=0.095~0.815;死亡组入院时和临终前分别为(3.39±0.66)、(3.15±0.79) log10COI(P=0.111);组间比较提示存活组极期HBsAg显著高于死亡组临终前水平(P<0.01);HBV-DNA载量在各个时点逐渐下降,组内比较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慢性与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无论其转归如何,病程中血清HBV-DNA显著下降,而血清HBsAg定量没有变化,但死亡患者临终前血清HBsAg定量显著低于存活患者极期水平,可能与致死性肝坏死造成HBsAg合成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潇  罗杰  林国莉  李向永  崇雨田 《新医学》2013,44(3):149-153
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为核苷(酸)类,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使用多种药物,容易产生耐药导致治疗失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挽救治疗方案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有乏力、胸痛、肌肉酸痛等,但症状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消失。该挽救治疗方案是目前国内最强效抗病毒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短暂性病毒学突破与逆转录酶区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在随访门诊中抽取16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短暂性病毒学突破者的预留血清,并提取HBV 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HBV逆转录酶区基因,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将直接测序结果用DNASTAR进行分析,找出HBV逆转录酶区基因的变异位点和相应的氨基酸。结果 16例短暂性病毒学突破患者HBV逆转录酶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点突变,其中主要的变异位点rtI/F122L、rtQ130P、rtS135Y、rtK149Q、rtW275替换为终止密码子(TAG)、rtV266I、rtH/Q271E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6.3%、37.5%、43.8%、56.3%、50.0%、37.5%和37.5%,但无一例出现既往报道的常见耐药位点(rtI169T、rtV173L、rtL180M、rtA181V/T、rtT184G、rtA194T、rtS202I/G、rtM204I/V、rtI233V、rtN236T、rtM250V/L)变异。结论短暂性病毒学突破者逆转录酶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核苷酸位点变异及氨基酸替换,但均未检测到核苷(酸)类似物相关的常见耐药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重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目前治疗主要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部分病例辅以人工肝支持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治疗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对乙型重型肝炎是否行抗病毒治疗、如何恰当选择抗病毒药物及抗病毒治疗时机仍存在争议.文中就这些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ADV)疗效欠佳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对具有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ADV治疗48周时HBVDNA≥103拷贝/ml定义为ADV疗效欠佳。对147例门诊服用AD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统计。对可能影响ADV疗效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对具有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优化治疗进行分层分析,以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观测指标,使用乘积限法(Kaplan-Meier)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时序检验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YMDD变异与否(OR:7.888,95%CI:2.302~27.031,P=0.001)、基线HBeAg状态(OR:6.001,95%CI:2.080~17.306,P=0.001)、基线HBVDNA水平(OR:1.635,95%CI:1.007~2.655,P=0.047)、对ADV是否发生原发无应答(OR:15.214,95%CI:1.800~128.609,P=0.012)、初始病毒学应答(OR:0.172,95%CI:0.057~0.517,P=0.002)为ADV疗效欠佳的5个独立影响因素,且YMDD变异阳性、基线HBeAg阳性、基线HBVDNA水平越高、对ADV发生原发无应答及未发生初始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越易发生ADV疗效欠佳。本研究中优化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未优化治疗组。结论 YMDD变异阳性、基线HBeAg阳性、基线HBVDNA水平高、对ADV发生原发无应答及未发生初始病毒学应答是发生ADV疗效欠佳的高危因素,具有上述5个发生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从优化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仍然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回顾加前瞻性随访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至HBV DNA阴转(<20 IU/mL)后的慢性HBV感染者(n = 388),对比ALT复常者(n= 298)及异常者[n = 90;定义为在每1 ~ 3个月的随访间隔中,连续2次以上ALT > 40 U/L(男)或 > 35 U/L(女)]的临床特征,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LT异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总随访中位数为42.0月。两组在人口学和病史数据(性别、年龄、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嗜酒史等),基线特征(HBeAg阳性率、ALT、AST、HBV DNA水平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构成比,治疗后的病毒学突破和优化治疗率、治疗中的肝癌发生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但ALT异常组体质指数[(24.1 ± 3.5) vs. (22.5 ± 3.2)kg/m2, t = 4.165, P < 0.001]、基线肝硬化比例(45.6% vs. 27.2%,P =0.001)和HBeAg转换率[58.1%(25/43) vs. 39.2%(49/125),P = 0.016]高于ALT复常组。Logt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抗病毒基线时即诊断肝硬化(OR= 2.472,95% CI = 1.424-4.292,P =0.001)、高体质量指数(OR = 1.170,95% CI = 1.077-1.271,P< 0.001)和治疗1年时HBV DNA水平(OR = 1.727,95% CI = 1.017-2.933,P = 0.043)是NA治疗至HBV DNA不可测后ALT仍然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有肝硬化,更高的体质指数和治疗1年时HBV DNA的对数水平是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HBV DNA < 20 U/mL后,ALT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