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制备个体化颈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并验证其终板匹配性。 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新鲜尸体标本10具,男女各5具。截取标本的颈1-颈7节段,行CT平扫并将平扫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制作个体化颈5/6椎间融合器模型。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椎间融合器。对每具标本施行颈5/6椎间隙减压植骨术。术后再次行CT检查,通过打印椎间融合器与上下终板之间的间隙来评价终板匹配性,每个椎间融合器测量36个点,间距<1mm,匹配性优;1mm≤间距<2mm,匹配性良;间距≥2mm,匹配性差。 结果:大体观察发现椎间融合器与椎间隙嵌合度较好,融合器植入后稳定性较好,无融合器过大不能置入发生,无融合器松动脱落。6例标本(60%)所有测量点匹配性均为优;3例标本(30%)中14个点(3.89%)匹配性良,其中1例6个点、另2例各4个点匹配性良;1例标本(10%)中共3个点(0.83%)匹配性差;共计343个点(95.28%)匹配性优。 结论:Mimics软件可很好呈现颈椎椎体和椎间隙解剖结构,并可据此进行颈椎Cage的个体化设计;利用3D打印可实现颈椎Cage产品快速成型,且打印产品与宿主终板匹配满意。  相似文献   
2.
球囊注射压迫法建立山羊颈脊髓慢性压迫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验证一种新型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8只崇明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3只).通过前路手术将球囊压迫装置固定在C3椎体内,实验组术后每周经皮向注射阀注射0.1 ml造影剂,使球囊缓慢膨胀,对颈脊髓产生慢性压迫;对照组放置压迫装置后即刻取出,术后每周仅经皮穿刺但不注射造影剂.每4周采用Tarlov评分法对动物进行行为学评价,在全麻下进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并处死2只取压迫节段脊髓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Tarlov评分均为5分.实验组术后4周(n=13)Tarlov评分不变;术后8周时(n=11)有2只Tarlov评分为4分,9只5分;术后12周时(n=9)有3只Tarlov评分为2分,4只3分,2只4分.影像学检查示对照组脊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球囊压迫系统表现稳定,随着时间推移,脊髓逐渐受压.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术后4周未见明显异常;术后8周受压节段脊髓前角内神经元数量减少,胞体周围间隙增大,白质轻度脱髓鞘,部分轴突空泡变性;术后12周白质出现片状脱髓鞘区和空泡变性.结论 术后实验动物行为学、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符合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特点,说明新型球囊注射压迫系统可以辅助建立稳定、可靠的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退变程度颈椎病患者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的病理改变及磷酸化p38MAPK(phosphorylated 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的表达差异,探讨颈椎椎间盘退变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5例颈椎病患者的NP组织,获取术前相应颈椎MRI(T2像正中矢状位)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27~82岁,5例来自单间隙,18例来自两间隙,12例来自三间隙;4例为C3/4、12例为C4/5、14例为C5/6、5例为C6/7。19例NP组织用于普通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6例用于蛋白质印迹分析。采用颈椎椎间盘MRI退变分级系统评定术前NP组织标本相应MRI退变程度。观察不同退变程度时NP组织的病理改变及p-p38MAPK在NP组织中的定位;分析退变椎间盘中p-p38MAPK含量与其MRI退变程度间的关系。结果随着颈椎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NP内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增粗、变性,甚至聚合成团,NP逐渐纤维化;p-p38MAPK定位于NP细胞胞核;NP细胞p-p38...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MRI T2加权像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初步探讨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8年7月年-2011年6月,收治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1例符合纳入标准,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a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作为治疗后临床效果的评估指标,比较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情况。进一步将JOA评分改善率与治疗方式、性别、年龄、病程、节段性前凸角、C2-7活动度、脊髓受压程度进行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明确其与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关系。结果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本组病例分为2组,A组53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平均随访30.68个月。B组3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4.68个月。对于MRI T2加权像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比,两者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P〈0.01)、节段性前凸角(P〈0.01)2个因素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病程较短、节段性前凸角较大的患者治疗后效果较好。结论对于MRI T2加权像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然而病程较短、节段性前凸角较大的患者治疗的效果优于病程较长、节段后凸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食管型颈椎病(ECS)是一种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易误诊、漏诊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20% ~ 30%可出现椎前骨赘的影像学表现,但仅有1% ~ 2%可能出现颈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1]。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板层骨沉积的病理过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神经功能损伤症候群。CT检查中OPLL的发生率为18.22%;在东亚地区OPLL发生率为0.4% ~ 3.0%[2-3]。目前,国内外对ECS合并OPLL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ECS伴OPLL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WI高信号与患者手术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常伴有脊髓损害。Takahashi等首先描述了CSM患者MRI上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s,T2WI)可出现脊髓高信号的现象,并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MRI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认识日益加深。MRI不仅可直接显示脊髓受压迫的部位,还可灵敏地反映病变性质和受累程度,如脊髓水肿、出血等。1985年,Gebarski等[1]首先发现脊髓损伤患者MRI 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s,T2WI)上存在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并提出脊髓高信号是一种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的表现。CSM患者MRI T2W  相似文献   
8.
全椎板薄化层揭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全椎板薄化层揭法治疗由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和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mental ligament,OPLL)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12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70例;年龄45~71岁,平均54.8岁;单纯胸椎OLF 72例,单纯胸椎OPLL 21例,合并胸椎OLF和OPLL 28例.对胸椎OLF和胸椎OPLL均采用全椎板薄化层揭法进行治疗.统计病变的节段与平面,测量椎体矢状位夹角,计算椎管面积残余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胸椎OLF的发病,下胸椎占77.0%(137/178);胸椎OPLL,上胸椎占81.1%(43/53).121例患者平均上胸椎后凸角31.5°±6.8°,下胸椎后凸角9.4°±3.5°.椎管面积残余率>80%时,JOA评分从术前的(7.7±1.4)分提高到术后的(9.5±1.6)分;椎管面积残余率在80%~50%时,JOA评分从(5.2±1.8)分改善到(8.6±2.1)分;椎管面积残余率<50%时,JOA评分从(4.8±1.4)分改善到(5.6±1.3)分.结论 胸椎OLF好发于下胸椎,胸椎OPLL好发于上胸椎.术前椎管面积残余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只要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相对应,应尽早手术,手术应尽量切除骨化物.胸椎管狭窄症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更应注意减压范围和减压技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8年8月~2010年7月收治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135例,其中男82例,女53例;年龄32~80岁,平均58.2岁;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混合型颈椎病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7例。入院后均由同一组医师治疗,手术方式分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颈椎前路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TDR)。观察患者手术后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均静脉应用甲泼尼松龙及对症治疗。结果:术后共有36例(26.7%)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男11例,女25例,年龄42~80岁,平均59.6岁;其余99例,年龄32~76岁,平均52.3岁,发生吞咽困难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未发生者(P<0.05)。发生吞咽困难患者中使用钛板内固定35例,其中单节段2例(9.1%),双节段13例(21.0%),多节段(包括三节段及三节段以上者)20例(52.6%);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者1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使用内固定者较人工椎间盘置换者高(P<0.05),多节段内固定者较单、双节段者明显升高(P<0.05)。手术最高节段累及C2或C3者23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6.1%;累及C4或C5者88例,发生率28.4%;累及C6或C7者24例,发生率20.1%,三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吞咽困难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天数与未发生吞咽困难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5例(97.2%)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在术后6个月内减轻或消失,1例至随访1年时症状才消失。结论:女性、高龄、使用钛板内置物、手术节段多可能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临床医生应给予相应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三维打印技术制备个体化枕骨髁螺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具成人尸体的枕颈部标本,将其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至枢椎水平行选择性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枕骨髁相关解剖结构以确定置钉参数。在计算机三维模型上虚拟枕骨髁螺钉钉道及其导向通道,设计与枕骨后部结构相贴合的阴模,将阴模与导向通道整合后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制作出枕骨髁模型及对应的个体化导航模板。然后导航模板辅助下分别于模型和尸体标本置入双侧枕骨髁螺钉,并通过解剖观察及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结果:枕骨髁的大体形态及毗邻解剖结构个体差异较大,虚拟置钉后测得置钉轴位内倾角、矢状位倾角和进钉点至寰枕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0.2°±6.3°、8.1°±2.6°和3.69±0.42mm。根据置钉参数设计并打印出20个枕骨髁模型及对应的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其辅助下成功置入双侧枕骨髁螺钉共40枚,置钉耗时(60.1±9.3)s。术后解剖观察及CT扫描提示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枕骨髁内。结论:使用Mimics软件能够根据CT扫描结果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个体化枕骨髁螺钉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枕骨髁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