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 I治疗前未服或停服甲状腺激素状态下测定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 Tg)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 远处转移组(M1)38例和非远处转移组(M0)130例。动态监测131I治疗前s Tg及相应促甲状腺激素(TSH)值(首次记为Tg1、TSH1,末次记为Tg2、TSH2)。比较两组Tg1、Tg2、s Tg变化值(ΔTg)及s Tg随TSH变化比值(ΔTg/ΔTSH)有无差异。用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DCP)评估以上指标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M1组Tg1和Tg2均显著高于M0组(P均<0.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1和0.942,其中Tg2对远处转移预测准确性更高,达85.71%(DCP=24.30 ng/ml,灵敏度92.11%,特异度83.85%)。两组间ΔTg及ΔTg/ΔT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g/△TSH对远处转移预测准确性及特异度均优于Tg2(分别为87.50%和86.92%)。结论131I治疗前动态监测s Tg有助于提高DTC远处转移预测的准确性和特异度,△Tg/△TSH所反映的s Tg随TSH变化比值可作为DTC远处转移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ET阳性结节部分容积效应(PVE)的规律和校正方法。方法利用NEMA体模,在SiemensBiograph 64 TrueV型PET/CT和ECATEXACTHR+型PET各自常规的全身采集和处理程序下,获得不同大小病灶(体积V为0.54—26.90cm^3)在不同病灶-本底比值(T/B,2.69—21.27)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分析其规律并通过函数拟合建立校正方法。结果获得以上PET/CT在特定采集和处理条件下校正PVE的公式为:实际T/B=(实测T/B-0.59)/(0.17&#215;ln(V)+0.37)+1.62;PET仪的校正公式为:实际T/B=(实测T/B-1.71)/(0.11&#215;ln(V)+0.21)+1.52.结论在特定PET系统固定的采集和处理条件下,当阳性结节灶类似球体且内部较均一时,其PVE可用特定的数学公式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3.
PET阳性结节灶的部分容积效应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ET阳性结节部分容积效应(PVE)的规律和校正方法.方法 利用NEMA体模,在Siemens Biograph 64 True V型PET/CT和ECAT EXACT HR+型PET各自常规的全身采集和处理程序下,获得不同大小病灶(体积V为0.54~26.90 cm3)在不同病灶-本底比值(T/B,2.69~21.27)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分析其规律并通过函数拟合建立校正方法.结果 获得以上PET/CT在特定采集和处理条件下校正PVE的公式为:实际T/B=(实测T/B-0.59),(0.17×ln(V)+0.37)+1.62;PET仪的校正公式为:实际T/B=(实测T/B-1.71),(0.11×ln(V)+0.21)+1.52.结论 在特定PET系统固定的采集和处理条件下,当阳性结节灶类似球体且内部较均一时,其PVE可用特定的数学公式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PET/CT在年轻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躯干PET/CT检查且年龄≤25岁的病例,共75例(男性35例,女性40例)89次检查。结果所患肿瘤前三位依次为淋巴瘤(31%)、卵巢肿瘤(16%)和神经内分泌肿瘤(8%)。PET/CT用于协助诊断(42%)、分期(11%)、疗效评估(27%)和复发监测(30%)。PET/CT对63%(22/35)的淋巴瘤诊断、分期、治疗评估和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改变了58%(7/12)的卵巢肿瘤患者的诊疗决策,对40%的其他肿瘤患者有帮助。对年轻患者的图像分析须注意胸腺、卵巢和子宫内膜等生理性摄取。结论PET/CT对于指导儿童和青少年肿瘤诊疗具有较大价值,可在权衡辐照危害后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5.
131I转换率在Graves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3 0 0名以13 1I治疗Graves病患者的分析 ,显示了13 1I转换率与有效半衰期的关系 ,认为13 1I转换率是13 1I剂量设计的重要指标 ,并证实13 1I转换率 <1者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99Tcm-DTPA定量肾动态显像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下文简称定量DTPA显像)在恶性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96例肾恶性肿瘤患者行术前定量DTPA显像,术后定期随访肾功能的变化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恶性肾肿瘤在DTPA显像中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分肾GFR值与术后肾功能相符。结论 DTPA显像虽然在肾肿瘤的诊断方面的作用不及B超和CT,但对决定手术方案、预测术后肾功能和监测残余肾功能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电子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其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PET显像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正电子显像剂有很多种,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临床常规应用的正电子显像剂是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与18↑F-FDG同期进入美国药典的正电子显像剂还有碳-11乙酸盐(11↑C-Acetate,以下简称11↑C-AC).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Allan教授等发现11↑C-AC PET显像(简称AC-PET)可以用于心脏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早期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心脏方面,1995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Shreve等发现肾透明细胞病灶在AC-PET上显示为"热灶",因此认为其有可能用于肿瘤显像.虽然作为一种短半衰期(20min)的显像剂,11↑C-AC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但因其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独特,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加速器的PET中心开始常规使用该显像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复合体(GCC)的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关系,以期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山东省眼科医院屈光中心就诊的患者连续性病例共93例(184只眼)。根据眼轴长度分为A组(眼轴22~24 mm),15例(29只眼);B组(眼轴>24~26 mm),50例(100只眼);C组(眼轴>26 mm),28例(55只眼)。眼部检查指标包括:眼轴长度、平均GCC厚度(Avg.GCC)、上方GCC厚度(Sup.GCC)、下方GCC厚度(Ing.GCC)、局部丢失容积(FLV)及总体丢失容积(GLV)。分析3组间GCC厚度的差异及眼轴长度与GCC厚度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眼轴长度分别为A组(23.31±0.53)mm,B组(25.20±0.49)mm,C组(26.91±0.99)mm;A组、B组、C组Avg.GCC分别为(97.19±5.09)μm、(92.74±5.50)μm、(92.84±5.74)μ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Sup.GCC与Ing.GCC分别为(97.56±5.06)μm、(93.37±6.18)μm、(93.22±5.99)μm(P=0.002)和(96.83±5.51)μm、(92.11±5.80)μm、(92.47±5.96)μm(P=0.001),3组间比较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LV分别为(5.56±4.19)%、(8.28±5.46)%、(8.61±5.1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此外,3组间FL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59,P=0.518)。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GCC厚度值参数与眼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GCC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随着眼轴变长,GCC厚度逐渐变薄。  相似文献   
9.
干眼是一种以泪膜稳态失衡为特征的多因素眼表疾病,产生的眼部不适和视力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近年来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干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发众多关注。干眼的发病受到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而非遗传因素如生活方式等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进行改善。生活方式调整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其对干眼发病风险的保护效力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故探明生活方式与儿童干眼的关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分析了视频终端、角膜接触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睡眠不足、饮食等生活方式与儿童干眼的关系,本文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为预防儿童干眼、延缓疾病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使用抗类风湿药物联合手术个体化治疗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山东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诊治的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14例(17只眼)。治疗原则:据病例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药物联合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选择口服及局部抗类风湿药物,术后逐渐减量并维持应用。2手术治疗:病灶深度介于角膜1/2~3/4,或深度<1/2且病变范围超过全角膜1/4象限者,选择结膜瓣遮盖术或羊膜移植术(AMT);角膜溃疡深度>全厚度3/4者,选择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泪液缺乏者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或睑裂缝合术。随访治疗后1年间的病情变化。结果 14例均处于类风湿活动期;8只眼病灶位于角膜旁中央,9只眼位于角膜缘;病灶深度2只眼未及1/2,10只眼达1/2~3/4,5只眼超过3/4;病灶面积未及角膜1/4共11只眼,1/2至1/4之间3只眼,1/2以上3只眼。均接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行AMT术5只眼,结膜瓣遮盖术6只眼,部分LKP术4只眼,PKP术2只眼,其中5只眼因泪液缺乏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或睑裂缝合术;治疗后较前增视8只眼(47.1%);病变区树突细胞持续存在。随访1年中15只眼病情平稳,2只眼再次发病。结论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与全身病情相关,病灶范围局限而深,伴树突细胞长期分布,且泪液分泌功能差;根据临床特征选择个体化的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方案,利于保存眼球及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