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
目的:明确剖宫产指征,保障母婴安全。方法:对2008年1月一2011年12月我院1011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内的剖宫产率每年下降,平均剖宫产为20.48%。其中剖宫产率最明显的是以头盆不称作为指征的,但是一部分孕妇对分娩的不理解,又难于沟通,产生了心理障碍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孕妇的影响,一些医疗工作者为了回避医疗纠纷等这些因素导致非规范剖宫产指征导致剖腹产率每年上升。结论:明确剖宫产手术指征,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可有效降低孕妇和围生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利尿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ACEI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左卡尼汀3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EF值、BNP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有效26例,有效率为76%。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BNP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能使患者心功能改善,EF值有所提高,BNP明显下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其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妇产科诊治的26例经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分别采用丹那唑及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经过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米非司酮组患者子宫肌瘤缩小程度大于丹那唑组。结论: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在解决患者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药物治疗并不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根治方法。只是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可减轻这些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预后,甚至可以避免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0例,根据滴鼻药物分为4组(n=20),即对照组(C组)和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D2组、D3组)。手术结束前30 min,D1、D2、D3组用右美托咪定0.6、1.0、1.4 μg/kg滴鼻,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记录入室时(T0)、滴鼻前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患者苏醒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T5)、5 min(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RPP);记录术后恢复指标(包括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T3~T5、D2和D3组T2~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2组和D3组拔管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Ramsay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1组比较,D2和D3组T3~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3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a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2组比较,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D2和D3组HR、MAP、RPP、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滴鼻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同时不影响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6h乳酸清除率与儿童脓毒性休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3年7月安徽省立儿童医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 h乳酸清除率与儿童脓毒性休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3年7月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性休克患儿45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制定的脓毒性休克诊疗方案进行早期目标化治疗,分别测定每例患儿复苏前及复苏后6h乳酸值,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按照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21)和死亡组(n=24),评价6 h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复苏前及复苏后6 h乳酸值明显低于死亡组(4.25 mmol/L vs 6.87 mmol/L,P<0.05)。存活组复苏后6 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21.12 mmoi/L)vs(-22.56 mmol/L)(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时动态监测血乳酸变化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而6h血乳酸清除率是评估脓毒性休克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快捷、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