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一过性瘫痪的原因、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ACDF患者1550例。男性992例,女性558例,平均年龄43.2(23~84)岁。所有患者均随访10个月以上。将病例资料按手术节段数、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出现一过性瘫痪,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0.6(35~61)岁。总发生率为0.90%。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中年患者、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患者发生率较高。结论 ACDF术后一过性瘫痪是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血肿压迫、脊髓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可能的致病原因。早诊断、早干预可望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廉养杰  朱守荣 《河北医药》2011,33(14):2184-2184
骨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奇正消痛贴是西藏宇妥藏药研究所根据藏医传统验方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选用西藏高原特有的天然野生药材独一味等,应用现代超低温真空冻干技术精心研制而成的纯正藏药。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下不同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局麻下经皮后外斜入路与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6月至2008年10月,对5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男32例,女25例;年龄17~79岁,平均42岁.内窥镜手术入路分别采用后外斜入路与椎板间孔入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入路的治疗结果、并发症、二次开放手术等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长5年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22.4个月.采用后外斜入路22例,椎板间孔入路35例,其中各有1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各有1例术后出现感染.后外斜入路突出的部位更靠外侧.椎板间孔入路不考虑髂棘的高低,突出部位为中央型和旁中央型.后外斜入路组手术前、后平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4.36,13.91(P<0.001),椎板间孔入路为77.45,12.56(P<0.001),术前和术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后外斜入路优良率为86%.椎板间孔入路优良率为89%.结论 两种入路各有不同的适应证,手术过程明显不同,但只要选择恰当,均能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髂股动脉即指腹股沟韧带以上的髂外动脉和腹股沟韧带以下的股动脉。因栓塞常发生在此处 ,栓子有一定长度 ,髂外动脉和股动脉内均有血栓 ,故称为髂股动脉栓塞。我院 10年来收治 8例急性髂股动脉栓塞病人 ,均因肢体坏死而截肢 ,1例死亡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2 2岁 ,平均 6 0 4岁。其中左下肢 7例 ,右下肢 1例。患者起病到就诊时间 14~ 4 8h ,临床表现为 5P征 ,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或动脉造影证实。2 治疗方法及结果本组病例一经确诊 ,均行抗凝、扩血管、溶栓治疗 ,采用头高足低位。 3例用…  相似文献   
5.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5例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4.5岁.手术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连续或者间隔椎体行双椎体截骨矫形,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Cobb角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31~420min,平均326min;术中出血950~4600ml,平均2290ml.6例患者硬脊膜与椎板粘连,切除椎板时出现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经严密缝合及控制引流后伤口按期愈合;1例患者矫形中已融合的C5/6处发生骨折,术后给予硬颈托固定6个月后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身高由术前122.5±10.4cm矫正到术后163.6±10.0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102.6°±9.4°矫正到术后19.5°±11.6°,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43.7±5cm矫正到术后11.3±6.1cm,脊柱侧位X线片上截骨部位Cobb角由术前后凸67.1°±24.5°矫正到术后前凸9.7°±25.1°,经统计学处理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可以有效矫正患者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我科今年收治的例骨内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方法:通过这一病例,全面地复习并分析了近期的国内国外文献。结果:对这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强调了MRI对本病的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脊髓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15例术后发生脊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在其后进行的处理方法。结果脊髓再灌注损伤患者均于术后3h以内出现自下而上的进行性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即刻大剂量甲泼尼龙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有助于挽救脊髓功能,其诊断需在排除脊髓受压的器质性因素后回顾性确诊。本组共15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再灌注损伤,经对症治疗后,8例完全恢复正常,4例症状基本改善,生活可完全自理,3例症状改善不理想。结论脊髓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上虽然少见,但后果严重,妥善的处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随访 10年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 10年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随访年限为 10~ 38年 ,平均 2 6年。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单纯髓核摘除、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 3组。观察 10年以上的远期疗效、影像学改变 ,测量突出间隙在治疗前与 10年后的高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记录相邻椎间隙退变情况。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共 98例 ,85例可正常生活和工作 ,13例因间歇性跛行而行椎管减压手术 ,病变间隙高度平均减低 3 17± 1 6 5mm ,13例出现相邻椎间隙轻度退变。髓核摘除组 84例 ,71例可正常生活和工作 ,13例病人因复发行再次椎间盘手术 ,病变间隙高度平均减低 5 5 0± 1 5 1mm ,15例病人出现邻近间隙的退行性变。髓核摘除融合组 71例 ,均可正常生活和工作 ,突出间隙骨性融合 ,39例出现邻近间隙的退变 ,但无症状。结论 如适应证得当 ,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相似 ;非手术治疗可作为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 ,行单纯髓核摘除时应尽量保留相对正常的髓核组织 ,椎间融合术是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单纯后路多节段全脊椎切除,侧后凸畸形矫正技术的手术矫治效果和临床风险性。方法2003年1月~200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38例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多节段全脊椎切除的方法。全部病例手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脊柱全长片、核磁共振和三维CT重建等辅助检查,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侧后凸的矫正率、术中脊柱短缩,手术后整体平衡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进行1.5~3个椎体的全脊椎切除,术中测量脊柱短缩42 mm(31~62 mm),手术平均用时348 m in(280~510 m in),手术中平均出血量2010 m l(1400~3200 m l)。全部病例经过1~2.5年的随访,侧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56.3%(51.2%~64.2%);后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6%(67.8%~81.4%)。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手术并发症包括3例出现一过性的脊髓损伤症状(1例一过性双侧下肢不全瘫、2例一过性单侧下肢不全瘫)和6例神经根性疼痛,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经胃肠减压处理症愈。结论对于严重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单纯后路顶椎附近多个椎体全脊椎切除技术三维矫正效果满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手术辅以规则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随访10年以上的经腰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后给予规则的康复治疗及指导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筛选10年以前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且10年来一直进行随诊并居住在北京,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完整,随访时能配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年限为26年,观察经腰椎板减压髓核摘除辅以规则康复训练10年以上的结果,影像学改变,测量突出间隙手术前与现在的椎间隙高度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相邻的上下椎间隙的退行性变情况。结果:140例全椎板或部分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患者,112例患者可正常生活和工作,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10年时因椎间盘突出复发行再次椎间盘手术,本组椎间隙平均降低(5.50&;#177;1.51)mm,15例患者出现邻近间隙的退行性变。结论:经腰椎管减压髓核摘除辅以康复训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远期疗效良好;手术间隙出现狭窄的时间较早、程度较重,相邻间隙较少发生退行性变,脊柱的稳定性受影响较小;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椎小关节的完整性,并保留相对正常的髓核组织;规则的康复训练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