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治疗小肠巨大息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应用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巨大息肉进行镜下切除的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形状、病理、息肉切除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等,并对患者的内镜随访情况和外科干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共检出小肠巨大息肉488枚,成功切除442枚(直径20~30 mm 112枚,31~50 mm 280枚,>50 mm 50枚;最大者长径达80 mm),术中出血47例(10.6%),术后出血4例(0.9%),并发穿孔2例(0.5%).11例患者因息肉巨大无法镜下摘除转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谨慎使用双气囊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可安全摘除绝大多数小肠巨大息肉.这项技术不仅节省了医疗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外科手术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胃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07-01/2009-07-01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的老年人25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发现的常见类型胃息肉进行内镜下观察,大部分予以内镜下切除, 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6-30 mo.结果:发现常见类型胃息肉患者120例,检出率为4.77%.59.17%的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52.50%为山田Ⅱ型,57.50%为≤0.5 cm.单发息肉82例(68.33%),多发息肉38例(31.67%);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26例(21.67%),其次为胃底部22例(18.33%)及胃体部21例(17.50%).对115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3.33%、25.00%、7.50%.118例给予内镜下治疗.27例有随访资料,7例复发,其中5例为多发息肉,6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结论: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病理上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胃息肉单发多见,多位于胃窦、胃底、胃体部,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要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真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本方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论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人端粒相关蛋白T-STAR并研究其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哺乳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GBKT7-hTERT,以pGBKT7-hTERT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cDNA文库筛选;构建pVP16-T-STAR和pMhTERT重组载体,脂质体法将其与报告质粒共转染入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以pM-53 pVP16-T、pM3-VP16为阳性对照,以pM53 pVP16-CP为阴性对照;以pM-hTERT pVP16、pM pVP16-T-STAR、pM pVP16为交叉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TERT,将获得的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证实为是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T-STAR。pGBKT7-hTERT和pVP16-T-STAR共转染之后,报告基因CAT的表达(A值为0.258)显著高于阴性对照(A值为0.002~0.015)。结论T-STAR与hTERT在胃癌细胞内发生了相互作用,T-STAR可能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新成员,通过hTER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肝癌切除术后高凝状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手术切除后机体凝血活性的改变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 方法:切除正常成年615小鼠部分肝脏,24 h后取血测凝血活性.在部分肝切除(PH)的动物同时给予脾接种转移性肝瘤细胞,在手术前后给予纤溶酶抗凝治疗,饲养动物11d 后分析肿瘤转移程度. 结果:单纯PH组术后血小板聚集(PL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明显增加(P=0.018<0.05,P=0.012<0.05),提示凝血活性显著增高;由于凝血因子消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P=0.007<0.01, P=0.0019<0.01).在给予PH组动物纤溶酶处理后,除PT 外,几乎全部恢复到手术前水平(P>0.05).手术 抗凝治疗组肿瘤转移程度较单纯手术组有明显减少(P=0.003<0.01). 结论:PH后机体高凝状态与术后肿瘤转移增强可能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杰  曹传平  王建荣 《北京医学》2003,25(2):136-136
例 1 男 ,5 3岁。因间断性上腹胀痛 3年 ,血便 1月余 ,于 1999年 8月 19日入院。因进油腻食物时出现上腹胀痛 ,无发热、呕吐 ,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B超示胆石症 ,慢性胰腺炎。入院前 1个月 ,无明显诱因上腹痛加重 ,伴持续性暗红色血便 ,当地急诊行胃镜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 ,经内科止血治疗 ,病情无好转 ,血红蛋白持续下降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查体 :贫血貌 ,腹平软 ,脾脏左肋下 3cm ,腹水征阴性。辅助检查 :胸片未见异常 ;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 ,脾大 (厚 7.2cm ,长径 15 .9cm ,脾静脉 1.1cm ,门静脉 1.4cm) ,胰腺…  相似文献   
7.
8.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和梗阻 ,胃溃疡属于癌前期病变 ,故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应予以警惕。现就上述并发症分别予以讨论如下。1 出 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 ,约占所有消化性溃疡病例的 15 %~ 2 5 % ,但随着溃疡病因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趋势。临床上 ,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胃溃疡 ,球后壁溃疡及球后溃疡更易出血 ,大约 10 %~ 15 %的消化性溃疡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 ,溃疡出血约占 5 0 %。出血量的多少与溃疡侵蚀的血管大小有关 ,…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肠道与胃酸有关的一种自身消化性的黏膜溃疡性病变,凡与胃酸接触的胃肠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胃和十二指肠为多见,约占消化性溃疡的98%,其次为食管、胃肠术后吻合口及空肠等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怀疑或证实有小肠疾病的患者538例(男282,女256)进行了705例次(经口319次,经肛386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并对210例小肠疾病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结果 705例次检查共检出病变440例次,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62.4%.对210例患者共实施镜下治疗操作1 171例次,其中成功摘除小肠息肉1 103枚,镜下止血治疗62例次,其中53例止血成功(85.5%,53/62),小肠狭窄扩张治疗6例次,4例经治疗后腹胀及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另2例无效.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共6例次(小肠穿孔3例,术后有3例出现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方法,并能对小肠疾病进行内镜下治疗,开辟了新的小肠疾病治疗模式,可有效避免一些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