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统易癌变疾病与癌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0033)林森蒋卫东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宪时庆我们检测了部分消化系统易癌变疾病及癌症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多份脐血混合移植重建免疫造血系统的可能性,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方法:将1×10~6个C57BL/6和1×10~6个615小鼠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同时输注给经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10~15天后检查受鼠的脾结节(CFU-S),作受鼠的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以检测造血重建;1个月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受鼠体内供者细胞的嵌合状态;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免疫重建和免疫耐受;用受鼠小肠和皮肤病理切片检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混合脐血移植小鼠的生存率为65%,未移植小鼠全部死亡;移植后10~15天在小鼠的脾脏可以检测到CFU-S,小鼠骨髓培养有CFU-GM生长;移植后30天发现在同一个小鼠的体内有2个供者的不全嵌合体同时存在;受鼠对两个供鼠的淋巴细胞均产生了免疫耐受;受鼠小肠和皮肤病理切片检查表明有轻-中度GVHD。结论:混合脐血移植可以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的免疫和造血功能而不引起重度GVHD。本研究为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青霉素和链霉素对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胞外分泌物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然后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并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定量RT-PCR法检测胞外分泌物(ECS)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cDNA表达。结果表明:培养得到的贴壁细胞表型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低浓度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可以有效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其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U/ml;同时青霉素和链霉素能降低其细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secretion,ECS)成分的表达,抗生素浓度越高,ECS表达降低越多;而且低浓度的青链霉素还能提高bcl-2/bax的cDNA表达比值。结论:在脐带MSC的体外培养中,低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可增加细胞增殖,降低凋亡比率,但大剂量使用会降低脐带MSC胞外分泌物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四氯化碳诱导兔肝硬化模型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简便、经济的兔肝硬化造模方法, 并观察造模过程中的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兔24R,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只给予乙醇灌服,并SC CCl4,正常对照组4只给予正常饮水并以等量橄榄油代替CCl4 sc.每2 wk采集血样和小块肝组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 Masson三色胶原染色病理学观察.结果:随着四氯化碳处理时间的延长,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 wk 后ALT值和AST值(ALT,1867.1±200.1 nkat/L vs 883.5±116.7 nkat/L,P=0.01;AST,983.5± 116.7 nkat/L vs 650.1±133.4 nkat/L,P=0.03) 均显著升高,而GGT值(100.1±33.3 nkat/L vs 366.7±50.1 nkat/L,P=0.01)显著降低;实验 8 wk末观察到肝硬化的典型病理表现,可观察到假小叶的形成.结论:联合应用CCl4和乙醇可成功诱导兔肝硬化,该方法动物死亡率低、造模快、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我们检测了济南地区30例健康人(男19例,女11例;年龄27~65岁)的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血清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和抑制率(RFIR)。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用筑巢式多重PCR技术对单细胞进行HLA配型,分析影响单细胞PCR扩增的因素。方法首先分别采用不同的细胞裂解方法制备单细胞DNA模板,然后采用多重PCR分别扩增HLA—A,B基因的第2、3外显子和第2内含子区域,HLA—DRB1基因的第2外显子区域,最后根据大量DNA的常规HLA分型结果对单细胞第1轮扩增产物进行第2轮筑巢式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分型。结果酶解法制备单细胞DNA模板效率最高,第1轮扩增成功率为93.3%,而碱裂法和冻融法分别为83.3%和73.3%;采用酶解法制备单细胞DNA模板进行第2轮PCR—SSP分型验证,20份标本扩增成功率为95%,有3份标本只扩增出一条染色体,等位基因脱扣发生率为15%,全部操作可在6h内完成。结论筑巢式多重PCR技术对单细胞HLA分型具有较高的扩增效率,操作时间短,可望应用于妊娠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并观察其动态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9/2007-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完成。①标本来源:骨髓标本15例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人骨髓检查结果正常者,均签署捐献同意书。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骨髓2.0~5.0mL,采用percoll分离液和贴壁法获得纯化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实验评估: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在适当的条件下诱导其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采用两步法向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观察其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活化素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尼克酰胺等因子刺激下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动态变化。双硫踪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情况,RT-PCR检测胰岛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及免疫表型:分离培养获得的贴壁细胞,呈形态均一的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44表达阳性。②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此类细胞经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③向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诱导分化:第1步诱导后出现细胞簇,双硫腙染色不着色,胰岛素分泌量少,仅检测到PDX-1基因的表达,证实其为胰岛前体细胞。第2步诱导后细胞簇数目逐渐上升,至诱导14d大部分细胞簇经双硫腙染色都呈红色。④诱导后培养上清中胰岛素含量:诱导第3,7,14,21天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5.3±4.9),(34.1±5.6),(40.4±5.3),(39.8±5.1)mU/L。⑤胰岛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诱导7d仅检测到PDX-1基因的表达,insulin1、insulin2和Glut2基因均不表达。诱导14,21d检测到insulin2、PDX-1基因表达,insulin1基因弱表达,Glut2基因不表达。结论:体外分离、纯化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7d可分化出胰岛前体细胞,不具功能性;诱导14d后可成功地分化出成熟的具有功能性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受损背根神经节 (DRG)神经元异位自发放电与细胞内Ca2 浓度改变的关系。方法 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3 2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 10d组、损伤 3 0d组、损伤 90d组 ,建立模拟腰椎间盘突出的兔腰神经根慢性损伤模型 ,于损伤后 10d、3 0d、90d应用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损伤DRG异位电活动的改变 ,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结合荧光染色法检测受损DRG神经元细胞内Ca2 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①兔腰神经根慢性损伤后 ,受损DRG神经元异位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度随损伤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损伤各组与正常组相比 ,DRG放电频率、放电幅度均显著增高 (P <0 .0 5 ) ;②兔腰神经根慢性损伤后受损DRG细胞内Ca2 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 ,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 ,Ca2 浓度有下降趋势。结论 Ca2 与受损神经元的异位电活动的发生及变化相关 ,Ca2 浓度升高可导致受损神经元异位电活动的发生及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