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0引言高血脂是引发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病因之一,门诊医生对这类患者常常以口服降脂药物治疗,经观察长期服用降脂药物,可损伤肝脏,引起转氨酶升高。为此,本科引进量子血管外照射治疗高血脂病,经过2年观察,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于2002-01/10选择门诊血脂及血黏度高的患者200例,男92例,女108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糖尿病患者25例,以上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服降脂药物。1.2方法(1)使用仪器:采用LXW型量子血管外照射治疗仪进行治疗,采用美国ASCA化学分析仪测定血脂,采…  相似文献   
3.
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因其显著的生物活性一直是新药发现与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激增的基因组信息表明,链霉菌中存在着巨大的生物合成潜力。但目前从链霉菌中挖掘的具有新骨架或新结构单元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数量远低于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数量,原因主要在于很多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常规实验条件下表达微弱或转录沉默。从预测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入手,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天然宿主和异源宿主中激活链霉菌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经典方法和最新策略,包括转录因子诱捕、报告子导向的高通量筛选以及多重CRISPR-TAR等,为挖掘链霉菌新型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性壳核出血 ,传统实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创伤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 ,颅骨缺损亦大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我科自 1 987年以来 ,对 2 2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病人 ,实行了超早期小骨窗开颅 ,皮层造瘘 ,血肿清除 ,血肿残腔引流术 ,取得了可喜效果 ,现报告并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均为高血压壳核出血 ,其中有 1 1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破入脑室。全部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男性1 4性 ,女性 8例 ,发病年龄为 3 5~ 68岁。1 .2 症状与体征 患者发病突然 ,入院时意识状态 :意识朦胧者 1 3例 ,浅昏迷 …  相似文献   
6.
7.
异烟肼仍是抗结核的首选药,其药理、毒副作用,体内乙酰化等问题,在国内外均做了不少的研究,生物利用度近年来也有一些探讨。一般认为,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异烟肼可使体内维生素B_6减少,故以往临床上常将维生素B_6与异烟肼配伍,以预防后者引起的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但近年来有人报道,体外试验发现维生素B_6可降低异烟肼的抗结核作用,故不主张两药一起使用。其原理可能是二者的化学结构相似而具有竞争作用.也有人认为二者在体内形成一种结合物,从肾脏排出而造成维生素B_6缺乏,但并不影响异烟肼的抗结核作用。总之,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二者是否可以配伍,如何配伍也各具己见,二药配伍后对  相似文献   
8.
氧化铁尘肺肺组织元素含量及病理分析郑超,张磊,钱智勇,戴岩,常莹华,吴国新,李林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接触氧化铁尘的工人不断增加。氧化铁是否导致尘肺发生,各家看法不同,有关铁尘肺尸检肺组织元素分析报道甚少。为此,本文对有代表性的9例废钢铁汽割工、冶炼工...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临床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过程中,实施腰背肌功能锻炼,并观察疗效及远期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非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法:观察组,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临床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腰背肌功能锻炼;对照组,41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常规临床保守治疗方法.结果: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2个月治疗效果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出院1年后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0.05).结论:综合治疗配合主动腰背肌功能训练能有效降低LDH的复发率,可获得显著可靠的远期疗效,凸显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生物药剂学的内容及含义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y或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以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理因素与药物的体内效应(包括疗效及毒副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评价药剂质量、合理用药提供理论的依据。过去一直认为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纯粹是由药物化学结构本身所决定的,至于将药物制成某种剂型如酊剂、片剂、糖浆剂等只是便于临床具体应用而已。实际则不然。如国外某药厂生产抗凝药双香豆素片疗效一直肯定,后发现某些轻症病人常只需服用半片即可,便把片子做大,以便分开服用,但是临床很快发现此药无效。对照试验发现含量与崩解度都合格,但在人工肠液中做“溶出速率”测定比原片剂要慢,于是该厂改进了处方与生产工艺,提供第三种片剂。不久病人又反映药效太强。这说明即使同一药物,由于制剂处方与生产条件的改变,往往改变了药效,像这样的例子是不少见的。 二、药物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口服药物吸收入血,首先要通过胃肠道。其胃肠屏障(生物膜)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它能允许或阻止若干物质通过。氨基酸、糖类、脂肪酸以及所有生命所需物质在健康人中均易通过此屏障。口服药物大多数是以“被动转运”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