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8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后的炎症和增殖效应是血管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核因子κΒ/Rel家族中的核因子κΒ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表达。激活一系列与血管壁病理生理相关的靶基因。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Β的反义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和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的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 材料:3个月龄雄性SD大鼠126只,350-380g。引物合成和寡核苷酸合成:根据文献及国际互联网cDNA文库检索、设计,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寡核苷酸合成:全硫代修饰。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3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瑞金医院心血管实验室完成。采用贴块法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选用3~5代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核因子κΒ蛋白水平。制作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除球囊损伤外.其余手术操作同其他组相同;反义组;正义组;诱骗组;Scramble组;反义+诱骗组;模型组。每组分为6个时相点(6h,1,3,5,7,14d),每个时相点3只大鼠。检测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以及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核因子κΒp65和ERK2的表达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①核因子κΒp65寡核苷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应。②核因子κΒp65基因表达定位和蛋白合成。③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病理形态学改变。④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表达。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的蛋白质表达。⑥We8lemblol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壁核因子KBp65.ERK2的蛋白合成。 结果:①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内增殖标记物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加。②增殖的平滑肌细胞浆、细胞核内均有核因子κΒp65的基因表达;核因子κΒp65蛋白水平增加。观察核因子κΒp65基因表达水平,反义核酸组较对照正义组降低53.66%,诱骗性寡核苷酸组较诱骗对照组降低5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核因子κΒ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较阳性对照组分别降低45.12%,45.05%。④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第5天。正义组、诱骗对照组、模型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中膜比值显著升高(P〈0.05),7d后达到高峰。反义组、诱骗组显著降低内膜与中膜比值,反义+诱骗组较单独应用无统计学意义的降低效应。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球囊损伤后6h.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表达明显增加,1d后表达减少.3,5,7,d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持续而明显的表达增强.14d后略为降低。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在各时间点均能减少叽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表达。⑥Westem Blot检测显示血管球嚏损伤后6h,核因子κΒp65、ERK2蛋白表达微弱。1d后ERK2蛋白表达略增强。核因子κΒ的蛋白合成明显增强。7d后p65,ERK2的蛋白合成达到高峰。第14天,ERK2与p65的蛋白合成较第7天减弱。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较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各时相点蛋白合成均减弱。结论:增殖的平滑肌细胞核因子κΒp65基因表达增加。核因子κΒ调控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动态性变化。局部转染核因子κΒ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能抑制所调控靶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的诊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吕蓓  戚文航 《新医学》2002,33(1):11-12
1引言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和危险的急性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数次制订和修改了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的诊疗指南。我国去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首次制定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治建议。本文就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的诊治现状作一讨论。2病理生理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疾病发生并非与斑块大小有关,而由斑块不稳定所致。表现为斑块脂质核心饱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向纤维帽移行,释放蛋白分解酶,溶解…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0例随机分成:(1)开搏通治疗组(C组),开搏通12.5mg,3次/日;一周无效者剂量增至25mg,3次/日;无效者再加用DCT12.5mg/日。(2)寿比山组(Ⅰ组),寿比山2.5mg/日,一周无效加至5.5mg,2次/日。治疗持续5个月。M型和二维超声测LA、VS、PWT和LVDd;计算左室  相似文献   
4.
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与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轻中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患者的疗效。方法:1998-1999年间在全国16个城市,2358例Ⅱa,Ⅱb和Ⅳ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微粒化非诺贝特(微粒化力平之)200mg/d,共8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及安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微粒化非诺贝特可使HDL-C升高近13%,其升高程度与HDL-C基线水平呈负相关,全组中837例患者基线HDL-C<1.0mmol/L,其中510例(60.9%)在治疗8周时升至>1.0mmol/L(平均1.3mmol/L),此外,治疗后全组LDL-C平均降低15.9%,其疗效与基线LDL-C水平呈正相关,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较。结论:短期使用微粒化非诺贝特除具有贝特类药物所共有的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作用外,同时还能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轻,中度升高的LDL-C水平。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颤     
心脏性猝死通常由下列情况所引起:心室颤动、心搏停止、心脏电一机械分离、心脏破裂。缺血性心脏疾病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根据尸检报告及存活的资料,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约占心脏猝死的80%,其中约1/4可能是冠心病最早或仅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恢复期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7例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作运动试验(ET)和动态心电图(AECG)检查,ET 对 ST 段压低的检出率(27%)显著高于 AECG(13.5%);对多支病变两项检查皆有诊断价值;5例两项均有 ST 段压低者3例发生梗死后频发心绞痛,显著多于无 ST 段压低者(P=0.008)。2例发生梗死后急性左心衰者为室壁瘤伴 ET 中 ST 段抬高者,室壁瘤患者两项检查中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置入了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随访时,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调节房室传导间期(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美墩力SD303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1例。测量患者体表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和(或)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的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分别设定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和起搏AV间期。使用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经体表心电图调整AV间期后的左室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充盈时间、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均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中P波宽度的变化来调节AV间期,不但能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且由于其简单易行,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脂质浸润是粥样斑块形成的中心环节。斑块由脂质核心及纤维帽二部分构成,核心中含有胆固醇、胆固醇脂及泡沫细胞;纤维帽则由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胶原,也有部分泡沫细胞组成。斑块核心脂质的进一步积聚可使斑块增大,使冠状动脉阻塞程度加重,并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在斑块病变形成过程中,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可从动脉中层向内膜下层移行,同时伴胶原增生。而增生移行的平滑肌细胞以及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在病变局部可吞噬大量脂质,形成7粥样斑块的重要组成成分——泡沫细胞。降脂药物种类很多,通过不同机制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9.
1964年以来,不少作者相继指出在左侧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塞及急性肺水肿患者的心电图中,常有V_2导联P波末电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缺血性ST段改变作为心肌缺血表现的指标,根据其症状分为疼痛及无疼痛两组。对比其年龄、病程、高血压、心律失常、ST段压低程度及范围、STI、EF、FS、室壁活动、冠状动脉病变控度以及血L-EK及β-END,结果除血L-EK及β-END显示有统计学差异外,其它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别。以内啡肽为基础的个体间痛阈的差异可能是缺血心肌无痛机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