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用回旋加速器两种工作状态下加速束流的基本特征;监测加速器在较高负荷运行条件下的束流稳定性.方法利用高纯氢气作为离子源气体,分别自加速末端提取单、双束流,测试两种条件下离子源电流、引出束流及加速环境的真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真空腔的真空度、离子源电流及准直器电流在双束流测试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两种测试条件下,真空度及离子源呈缓慢递增趋势.准直器电流呈缓慢递减趋势,60min后趋于稳定.结论正常工作状态下.单束流比双束流轰靶的束流稳定性强,且两种条件下束流最终处于较稳定的工作状态.应优先选择单束流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滤泡性淋巴瘤(FL)的分期、疗效评价、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3年1月行PET/CT检查的经病理确诊为FL的28例患者[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36~82)岁]资料。对患者均进行AnnArbor临床分期,统计行PET/CT检查后临床分期改变情况。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间、病理高级别(3a+3b级)组和低级别(1+2级)组间SUVmax差异。28例中有17例行化疗后PET/CT检查和电话随访(10-88个月)监测疗效,比较疗效佳(CR+PR)和不佳(SD+PD)者生存差异。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1)28例治疗前行^18F—FDGPET/CT的患者中,10.7%(3/28)分期上调,3.6%(1/28)分期下调。Ⅰ+Ⅱ期组SUVmax为10.1±3.2,Ⅲ+Ⅳ期组SUVmax为11.5±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19,P〉0.05)。病理低级别组(15例)和高级别组(13例)SUVmax分别为6.9±3.6和12.4±5.6(Z=-3.706,P〈0.01)。(2)17例治疗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的患者中,疗效佳组(11例)治疗前SUV~10.8±5.1,治疗后SUVmax3.4±2.3(Z=-2.312,P〈0.05);疗效不佳组(6例)治疗前SUVmax11.2±6.9,治疗后SUVmax7.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53,P〉0.05)。疗效佳与疗效不佳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8和26个月(x^2=4.207,P〈0.05)。结论^18F-FDGPET/CT有助于明确FL分期、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9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记录病灶的部位、数量、密度、大小、形态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及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等情况;分析影像信息并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表现分为3型:实变型4例、肿块型3例、弥漫肺炎型2例。实变型表现为大小、受累范围不等的实变影;肿块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毛糙的实性肿块影;弥漫肺炎型表现为肺叶内或双肺弥漫的斑片、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在9例患者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例(部分伴有支气管扩张)、三角型灌注征3例、病灶向中心聚拢4例、钙化2例、胸腔积液2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所有病灶18F-FDG 代谢不均匀增高,中位SUVmax为6.0(2.6~8.3);2例弥漫肺炎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18F-FDG摄取异常增高,SUVmax分别为13.0、4.7。 结论 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常为斑片状致密影,多见实变影,内部常见支气管充气征,18F-FDG轻度摄取,结合相对缓慢的病程,可考虑为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以5'-O-苯甲酰-2,3′-脱水-胸腺嘧啶脱氧核苷(BAThy)为前体,用自动化合成装置TRACERlabFXFN,在同一反应瓶中经亲核氟化、NaOH水解制备出3′-脱氧′3′-18F-氟代胸腺嘧啶(18F-FLT)注射液.总放射合成时间小于50 min,未经校正的放化产率约12%,放化纯度大于99%,合成过程操作简便,实现了自动化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用回旋加速器引出束流轰靶的位置对液体靶生产正电子同位素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最佳磁场电流范围;固定轰靶的束流强度(30μA)、靶室压力(350±10Psi)、核反应时间(T=30min)及靶水体积(1.5mL H2O18),利用18O(p,n)18F核反应生产18F同位素;以圆形靶膜正中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平面,调整回旋加速器加速粒子的引出位置,分别使2/3束流截面面积位于不同的两个相邻象限内,测量不同条件下反应结束后获得的18F的放射性活度。结果束流中心定位于靶膜正中位置时获得的18F的放射性活度为(710±30)mCi(n=15);束流中心定位于靶膜正中位置垂直偏下,且2/3束流截面积位于圆形靶膜的第三、四象限内时,获得的18F的放射性活度为(860±50)mCi(n=15);束流中心定位于靶膜正中位置偏左或偏右,且2/3束流截面积位于第二、三象限或第一、四象限时,获得的18F的放射性活度都为(640±35)mCi(n=15);束流中心定位于靶膜正中位置偏上,且2/3束流截面积位于第一、二象限时,获得的18F的放射性活度为(550±40)mCi(n=15)。结论轰靶束流的引出位置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液体靶的工作效率;当束流中心定位于靶膜正中位置偏下通过时,液体靶的工作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小肠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腺癌术后行18F-FDG PET-CT检查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临床随访(再次手术后病理检查和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PET-CT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22例患者中,14例经临床随访确诊为复发和(或)转移,8例无明显复发和(或)转移。18F-FDG PET-CT诊断13例为复发和(或)转移(真阳性12例,假阳性1例);无明显复发和(或)转移9例(假阴性2例)。18F-FDG PET-CT对小肠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2/14)、87.5%(7/8)、86.4%(19/22)、92.3%(12/13)和77.8%(7/9)。基于PET-CT结果,45.5%(10/22)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结论18F-FDG PET-CT在小肠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疗中期及终末期18F-FDGPET/CT显像对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1年经手术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110例(男62例,女48例,中位年龄52岁)DLBCL患者的18F—FDGPET/CT显像结果。其中在化疗中期(4周期)、化疗终末期(6∽8周期)、化疗中期+终末期行PET/CT检查的患者分别为42、44和24例。根据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以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体生存(os)期为评价指标,对各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组间PFS率及Os率的比较采用疋。检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结果化疗中期”F—FDGPET/CT显像阳性组28例,阴性组38例,2组中位PFS期分别为20和37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17.9%(5/28)和52.6%(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5,P〈O.01);中位Os期分别为28和39个月,3年0s率分别为35.7%(10/28)和55.3%(2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3,P〉0.05)。化疗终末期”F.FDGPET/CT显像阳性组20例,阴性组48例,2组中位PFS期分别为21和54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20.O%(4/20)和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5,P〈0.01);中位Os期分别为26和57个月,3年0s率分别为25.0%(5/20)和8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2,P〈0.01)。结论化疗终末期PET/CT是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可靠方法,而化疗中期PET/CT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HRCT与PET/CT在肺孤立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55例孤立肺结节患者,回顾分析其HRCT及18F—FDGPET/CT影像资料,有两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联合诊断,采用ROCKIT9.0B版本拟合两种诊断结果的相关双正态ROC模型分析评价两者在孤立肺结节定性诊断价值,检验结果取95%可信区间。结果:HRCT诊断资料的ROC曲线的截距a=1.2777,斜率b=1.0346,曲线下的面积Az=0.8127;PET/CT诊断资料的ROC曲线的截距a=2.8655,斜率b=1.3096,曲线下的面积Az=0.9590,两者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性检验,单尾P值为0.0001。结论:在孤立肺结节定性诊断价值上PET/CT较HRCT有着明显的优势,在HRCT上定性可疑的肺孤立结节可进一步考虑PET/CT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自动化合成雌激素受体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显像用的分子探针16(-[18]氟-17(-雌二醇(18F-FES),为实现在体半定量检测雌激素受体(ER)水平提供影像学手段。方法运用正电子药物合成模块TRACERlab FXFN的合成硬件并导入对应18F-FES合成的控制程序,以3-O-(甲氧甲基)-16,17-O-磺酰基-16-表雌三醇(MMSE)为前体,利用亲核氟化取代和酸性水解两步合成。合成的粗产物通过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目的产物的紫外吸收峰值设为280 nm。利用标准品19F-FE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目的产物进行比对鉴定。结果目的产物18F-FES的合成时间小于60 min,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8%,衰减校正后放射化学合成产率(36±5)%;在同一分析条件下18F-FES与19F-FES在HPLC柱的平均保留时间TR1=32.52 min和TR2=33.12 min,两者柱留时间基本吻合。结论成功合成18F-FES;合成效率较高,且分离纯化充分,可直接应用于雌激素受体PET显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5′-O-苯甲酰-2,3′-脱水-胸腺嘧啶脱氧核苷(BAThy)为前体,用自动化合成装置TRACERlabFXFN,在同一反应瓶中经亲核氟化、NaOH水解制备出3′-脱氧-3′-18F-氟代胸腺嘧啶(18F-FLT)注射液。总放射合成时间小于50min,未经校正的放化产率约12%,放化纯度大于99%,合成过程操作简便,实现了自动化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