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应用浅刺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在急性期均用药无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浅刺法针刺治疗,急性期后则用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急性期仅用西药,至急性期之后开始针灸治疗,穴位、方法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面瘫急性期可进行浅刺法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急剧变革背景下,为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医药,发挥其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文章以宁波市为例,分别从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几方面,对中医药治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中医药治理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3.
徐永亦  林咸明 《新中医》2020,52(3):151-153
目的:观察调神六穴加眠三针刺法治疗肝火扰心型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肝火扰心型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以调神六穴加眠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 mg,每晚睡前30 min服用,均连续治疗4周后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PSQI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六穴加眠三针刺法治疗肝火扰心型原发性失眠的疗效确切,且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片。  相似文献   
4.
微针刀联合耳尖放血治疗颈源性老年H 型高血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用微针刀与耳尖放血疗法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颈源性老年H 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纳入102 例颈源性老年H 型高血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组加用微针刀疗法和耳尖放血疗法,2 组治疗时间均为4 周,随访6 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4 周后,2 组患者血压值、同型半胱氨酸(Hcy) 值及生活质量(SF-36 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评分) 的变化情况。比较2 组的临床疗效与随访6 个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4 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8.04%,对照组总有效率84.3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Hcy 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治疗组Hcy 值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F-36 量表的躯体疼痛、情感职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组生理职能、活力、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 个月,治疗组复发率16.67%,对照组复发率71.4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微针刀与耳尖放血方法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颈源性老年H 型高血压防治作用显著,能明显降低血压和Hcy 水平,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普通针刺组各40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等级评分变化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2组Ashworth量表等级评分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毫火针组为87.5%,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5.0%;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毫火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 :毫火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雷主任中医师谨遵《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之言, 强调“理随象现、法随象立、方随象出、穴随象取、术随象施”的取象辨证观,将其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诊疗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值得深入效法。  相似文献   
7.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初起耳后乳突部疼痛。如何抓住其急性期治疗的时机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现将笔者多年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0例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 急性期每日1次,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急性期不予针刺;急性期后两组均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来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7.50%(p<0.05);采用改良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Portmann评分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且优于常规毫针刺法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