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探讨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体外定位饱和穿刺技术定位前列腺癌病灶的准确性。方法:对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解剖性前列腺根治术的30例患者行术后离体组织体外定位饱和穿刺病理检查及大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再根据大组织切片病理结果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评估单纯体外定位饱和穿刺在常规病理检查前定位癌灶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结果:30例前列腺癌患者共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癌灶69个,平均2.3个,其中位于尖部5个,基底部3个,外周带35个,中央带及移行带26例;病灶大小2~20 mL,平均5.2 mL,单病灶整体Gleason评分平均7.9(3+4~5+4)分。单纯利用体外饱和穿刺技术对有临床意义病灶的发现率为97%。结论:利用前列腺大组织切片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制作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可真实还原前列腺癌病灶的空间分布,单纯体外饱和穿刺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检查的缺陷,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在病理学、临床生物学及分子谱水平上表现出高度异质性。一些男性患有惰性前列腺癌,可以安全观察,而其他患者却罹患具有致命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在过去十年中,研究人员已开始揭示导致这些不同临床表型的基因组异质性,发现了不同的分子亚型,具有将前列腺癌从不了解且高度可变的异质性疾病转变为分子亚型集合的潜能。并且这些亚型的独特性已被用于预测临床结果,设计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开发新的治疗剂。本文就部分前列腺癌的分子亚型进行阐述,为将来研究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估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于苏北医院接受R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基础疾病及预后、治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临床分期、穿刺病理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病理切缘阳性及术后生存预后情况。根据患者术后五年时的生存预后,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患者的预后。结果 共113例患者入组,RP术后五年存活78例(69.0%),死亡35例(3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的平均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将这4项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4项指标均与患者RP术后5年生存预后相关。绘制这4项指标以及将4者联合预测RP术后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4者联合预测概率的曲线下面积(95%CI)依次是0.699(0.591-0.807)、0.665(0.557-0.773)、0.688(0.581-0.795)、0.671 (0.565-0.776)、0.814 (0.730-0.898)。结论 单独使用CCI预测患者RP术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将CCI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能很好的预测RP术后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镜辅助腹腔镜(双镜联合)经腹膜外途径在复杂膀胱部分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2—2015年间57例行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膀胱镜与腹腔镜联合下经腹膜外途径膀胱部分切除术(双镜联合组)患者17例,腹腔镜下经腹腔途径膀胱部分切除术(部分切除组)20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根治组)20例。分别比较双镜联合组与其他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上的差异。双镜联合组具体术式为膀胱镜观察、引导,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治疗,双镜联合组与部分切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双镜联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根治组,而在术后复发率上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镜联合下的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的膀胱癌具有安全、创伤小及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可作为治疗该类膀胱肿瘤的一种补充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睾酮水平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7年11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过前列腺穿刺活检的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诊断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218例,穿刺结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6例和无症状患者32例。分析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睾酮水平与穿刺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睾酮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53,P=0.000),睾酮水平较低组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相对睾酮水平较高组,Gleason评分更高的可能性更大。低水平睾酮(≤5.0 ng/ml)对穿刺病理为恶性(AUC=0.597,P=0.023,95%CI:0.520~0.675)以及Gleason评分≥8分(AUC=0.636,P=0.001,95%CI:0.560~0.712)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能提高对穿刺病理为恶性(AUC=0.885,P=0.000,95%CI:0.844~0.926)和Gleason评分≥8分(AUC=0.811,P=0.000,95%CI:0.756~0.867)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治疗前睾酮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结合PSA能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这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saturation biopsy,TTPS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前列腺形态及大小、耻骨条件、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TTPSB,另一组行传统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穿刺(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biopsy,TTPB)。比较两组穿刺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尿潴留、排尿功能及勃起功能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385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TTPSB组204例,穿刺针数11~47针,平均(23.7±5.8)针;TTPB组181例,穿刺针数5~12针,平均(12.3±4.3)针;两组基线资料匹配。TTPSB组除中度血尿发生率较TTPB组高外[19.6% (40/216)比11.6% (21/181),P < 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 0.05)。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穿刺后1、4周较穿刺前均升高[TTPSB组:15.8±6.9和12.6±7.5比10.2±6.8;TTPB组:16.2±6.7和13.2±7.1比10.7±7.2,P均 < 0.05],穿刺后12周两组IPSS恢复至穿刺前水平(TTPSB组:11.3±6.5;TTPB组:11.9± 6.8,P均 > 0.05)。比较两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IIEF)-5评分,穿刺后1个月均较穿刺前下降(TTPSB组:18.4±4.3比19.5±4.6;TTPB组:18.8±4.8比19.9±4.5,P均 < 0.05),而穿刺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IIEF-5评分(TTPSB组:18.9±4.4, 19.3±4.2;TTPB组:19.3±4.2, 19.7±4.3)与穿刺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 0.05)。  结论  与传统TTPB相比,TTPSB并发症不显著增加,是一种较安全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