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4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待脾亢改善3个月后,予以Peg-IFNα-2α135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 200 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抗病毒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HCV RNA水平、血常规、肝功能及抗病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型为Ib型)合并脾亢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后,给予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7.39%(31/46)。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全切除术改善脾亢后予以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有较好的SVR,从而延缓了丙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描述,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3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无肝硬化。结果 13例均行脾切除+断流术+肝组织活检术,肝组织活检病理均可排除其他类型门静脉高压症,可提示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随访,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近期内出血风险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改善。1例在术后第4年出现黑便状况。结论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确诊主要依靠肝组织活检病理的排除性诊断,多普勒超声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对于内科药物治疗,外科脾切除加断流术能够更有效治疗IPH,且治疗效果要好于肝硬化型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SD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蛋白和前清蛋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缺血再灌注腺苷蛋氨酸干预组(SAM组),每组24只。1)SHAM组打开腹腔,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肝脏血供,20 min后再关腹。2)IR组和SAM组开腹后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用无创微血管夹夹闭肝蒂,持续20min后松开血管夹然后关腹。Sham组、IR组术后均予生理盐水1 mL(/kg.d)腹腔注射,SAM组予思美泰100 mL(/kg.d)腹腔注射。3)3组分别于术后第1、4、7、10天处死6只大鼠,测定血清前清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变化,同时取肝左叶部分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IR组与SAM组血清白蛋白术后第1、4、7、10无差别(P〉0.05);IR组与SAM组之间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比较,术后第1天无差别(P〉0.05),而术后第4、7、10天SAM组的血清前清蛋白水平高于IR组的水平(P〈0.01)。电镜显示术后第4、7、10天SAM组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明显多于明显于IR组。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能够提高血清前清蛋白水平,减轻肝细胞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4.
落新妇甙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肝脏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敏感的器官之一。黄酮类化合物落新妇甙可作为递氢体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可能在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发挥作用。目的:观察落新妇甙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干预组和大剂量干预组。干预组小鼠于缺血前24h和1h分别给予10或40mg/kg的落新妇甙腹腔注射,然后建立70%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ELISA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化学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含量,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结果与结论:落新妇甙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干预组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上升(P<0.01);干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较模型组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小、大剂量干预组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比较渐次降低,与半定量RT-PCR结果相符(小剂量干预组P<0.05,大剂量干预组P<0.01)。落新妇甙保护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示出剂量-效应关系趋势。结果提示,落新妇甙干预能减轻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损害;机制可能在于其能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5.
6.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3.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脾动脉瘤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能明显增加脾动脉瘤变的概率[1].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临床症状隐匿,但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丙肝相关性肝癌(HCV-HCC)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复发时相的个体化临床干预。 方法:回顾98例行HCV-HCC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对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病毒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全组根治术后有2个复发高峰,以24个月为界分为早、晚期;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镜下微血管侵犯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病毒载量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术后病毒载量持续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长于术后持续高病毒载量或病毒载量不稳定者(P<0.001)。 结论:HCV-HCC根治术后早、晚期复发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复发率较高,预防性TACE可改善早期复发高危者预后;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供肝切取与修整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立志  胡还章  江艺  杨芳  张绍庚  林华 《解剖与临床》2004,9(4):247-248,250
目的:总结临床肝移植供肝切取与修整技术。方法:采用原位腹主动脉、门静脉双路灌注及肝。肾联合快速切取法切取供肝及。肾40例次,并施行同种异体肝移植40例,其中3例行肝。肾联合移植。结果:全组供肝平均热缺血时间为4min,切取时间为25min,保存时间为6h。全组移植肝均于恢复血流10min内有金黄色胆汁泌出,1周左右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我院开展的供肝、肾的切取与修整技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的效果,为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1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移植术后的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00-01/2006-12在福州总医院肝胆病中心肝胆外科行肝移植的晚期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8例,患者均知情同意。12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6例行背驮式肝移植。平均手术时间(12±4)h,平均输血量(7000±400)mL。所有病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弥漫性结节型肝硬化,术后均用FK506和激素二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结果:①无术中死亡,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3例,其余15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次。②15例存活患者均获随访,肝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未见上消化道大出血复发。其中12例患者生存超过半年,5例患者已过1年。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外科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愈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抗乙型流感单克隆抗体,为建立特异、灵敏、简便的乙型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应用鸡胚接种法、ELISA方法、免疫扩散法、血凝抑制法筛选能稳定分泌抗乙型流感病毒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并对分泌的单抗的安全性,有效性、抗体亚型,特异性及灵敏性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乙型流感病毒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G11、4F9、8G6;制备的抗乙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无鼠源病毒污染;抗体亚型为IgG2a亚型,轻链均为κ链;对乙型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特异性,而与甲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腺病毒等无交叉反应。结论制备的乙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为临床乙型流感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流行病调查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