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络环境下社团与非社团医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孤独感的状况及差异。方法采用手机网络成瘾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对人口统计学变量相匹配的社团与非社团医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非社团医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倾向者以及严重手机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比例明显比社团医学生的比例高。社团与非社团医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社会孤独感差异显著(F=358.99,18.13;P0.001);感情孤独感差异显著(F=33.15,P0.05);②医学生是否属于社团成员与其手机网络成瘾、社会孤独感与感情孤独感均呈显著的相关(r=0.126~0.494,P0.01);③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社团成员对医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社会孤独感和感情孤独感的影响作用显著(P0.001)。结论网络环境下是否是社团成员对医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孤独感的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边检基层民警的工作倦怠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H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33名边检基层民警进行测量。结果1边检基层民警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下较严重,去人性化中等;2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3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因子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的相关均非常显著(P<0.01),个人成就感因子与SCL-90的抑郁和敌意因子相关显著(P<0.05)。结论边检基层民警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化量表对475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本研究样本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6.78%;(2)男生在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游戏成瘾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t=3.70,7.13;P0.001)。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教育未来取向和非适应性认知与网络游戏成瘾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r=-0.203~3.51,P0.05);(3)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前提下,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非适应性认知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而教育未来取向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F=12.33,P0.05)。结论: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非适应性认知等都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了情节缓存中信息整合过程的脑机制。方法:8名正常被试在MR扫描中执行工作记忆任务,“组合”(bound)条件下物体出现在外周某个位置,“未组合”(unbound)条件下,同时呈现一个位于中心的物体和一个在外周某个位置的十字,让被试将物体想象到十字所在位置,要求被试判断再次出现的物体是否在曾经见过的位置(“组合”条件)或曾经想象过的位置(“未组合”条件)。结果:“未组合”条件相对于知觉“组合”条件,在双侧额中回/额下回、顶叶和小脑等区域出现了显著激活;“组合”条件相对于”未组合”条件没有任何激活。结论:本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在没有知觉表征情况下建立新的整合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已证明前额叶皮层在建构和保持整合信息中的作用,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提示它可能是情节缓存中信息整合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H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60名临床实习生进行检测,同时分别选取135名医生及630名非医学实习生作为工作倦怠程度的对照组。结果①临床实习生工作倦怠程度均明显比非医学实习生严重(P〈0.01),而与医生比较则只有自我成就感倦怠程度高(P〈0.01),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的倦怠程度明显较低(P〈0.05);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样本相比,除了恐怖因子均分明显较高,焦虑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分都明显较低(P〈0.01);而与全国常模相比,除了躯体化和敌意2个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分都明显较高(P〈0.05)。②临床实习生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应重视消除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情绪,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的手机网络成瘾及其与冲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对1117名大一~大四的医科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手机网络不同程度使用者的冲动性总分以及在冲动性各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F=71.64,52.96,59.63,25.33;P<0.001);2手机网络成瘾程度与冲动性以及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3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包括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3个维度以及年级和性别都是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倾向与其冲动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将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学习化社会".研究医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的主要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不仅能为教育者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帮助学习不良的医科大学生查找没有获得与其智力相应的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深人地探讨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本质和机制、提高其学习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朋友关系、老师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方面调查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2/2006-02在汕头市4所中学完成。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重点与非重点学校。②性别。③年级。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班级为样本,共计20个班,1186名,其中男生586名,女生600名。对参与者进行学习社会因素测验,分析其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学习社会因素测验,该测验共80道题,包括朋友关系、老师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记分方法,如:1~36题凡奇数题为正向题,选"a"计3分,选"b"计2分,选"c"计1分;凡偶数题为负向题,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自编程序对结果进行统计,算出每个学生测试的原始分,再将原始分按常模换算表换算成标准分,再按常模等级表确定属于哪一个等级,进而转换成等级分。包括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结果:1186名中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142份,占总数96.29%。①中学生学习社会因素整体适应较好,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4个维度都在3分以上,4个因素与均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中学生学习社会各因素同一性发展较好。③学校级别(区级、市级、省级)和年级差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对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各维度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性别差异对中学生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影响显著(P<0.05)。结论: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状态不佳,学校级别、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5个方面调查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9/2006-02在汕头完成。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重点与非重点学校。②性别。③年级。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班级为样本,共计20个班,1186人,其中男生584人,女生602人。对参与者进行学习认知因素测验,分析其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认知因素测验,该测验共50道题,包括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5个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记分方法,如:1~36题凡奇数题为正向题,选“a”计3分,选“b”计2分,选“c”计1分;凡偶数题为负向题,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自编程序对结果进行统计,算出每个学生测试的原始分,再将原始分按常模换算表换算成标准分,再按常模等级表确定属于哪一个等级,进而转换成等级分。包括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结果:1186名中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142份,占总数96.29%。①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4个维度在3分以下,4个因素与均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仅有读书和记笔记方法1个因素在中等以上。②学校级别(区级、市级、省级)和年级差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对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各维度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男女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的影响集中在学习计划、读书和记笔记方法2个方面(2.70±0.84,2.83±0.86;2.92±1.05,3.19±0.92,P<0.01)。结论: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状态不佳,学校级别、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燕贞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Z1):125-127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之一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内涵随之拓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日常管理者,更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本文着重阐述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利性、现实可能性以及存在的误区与矫正,抛砖引玉,力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