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9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2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性,32岁.间断腹痛1年,双下肢浮肿、腹胀4个月,发热1个月余,于2006年5月入院.患者从2005年6月起间断发作腹部绞痛,部位不固定,持续半小时左右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方法 选PBC合并SS患者79例,分为3组:单用熊去氧胆酸组(U组,29例)、熊去氧胆酸+泼尼松龙组(UP组,37例)、熊去氧胆酸+硫唑嘌呤组(UA组,13例),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 结果3种方案对PBC合并SS患者的乏力、瘙痒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种方案治疗后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TBil、DBil、IgG、IgM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SS以肝脏受累为主要表现时应以治疗PBC为主,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治疗未发现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近2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主要死因构成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201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SLE住院患者的死亡病例.采用x2检验、t检验和Kaplan-Meier 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近25年SLE的住院患者共3554例,死亡252例,女性223例,男性29例,SLE死亡患者占同期SLE住院患者的7.1%;其中女性为7.2%,男性为6.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为SLE 3个最常见的主要死因,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8.5%、17.1%和12.3%,弥漫性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冠心病、血小板减少继发出血、肺间质病变、狼疮肺炎、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SLE的常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4%、4.4%、3.2%、2.8%、2.4%、2.0%、2.0%、1.2%和1.2%.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主要死因为狼疮肾炎、感染和狼疮脑病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31.4%、25.7%和25.7%;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主要死因为狼疮肾炎、感染和狼疮脑病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27.6%、24.1%和24.1%;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主要死因为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31.6%、21.1%和15.8%;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主要死因为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的患者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34.9%、20.6%和7.9%;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感染是最常见的死因,其次为狼疮脑病和肺动脉高压,分别占同期死亡患者的60.3%、11.8%和7.4%,主要死因为狼疮肾炎的患者仅1例,占同期死亡患者的1.5%.SLE患者在发病1年内死亡最常见,占总死亡人数的32.5%;其中狼疮脑病和感染死亡在发病1年内最常见,分别占狼疮脑病和感染死亡人数的41.9%和32.9%;狼疮肾炎死亡在发病10年后最常见,占狼疮肾炎死亡总人数的32.3%.性别和发病年龄与SLE主要死因有关,冠心病男性死亡患者占50.0%,因冠心病死亡的患者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75.0%.结论 1986-2005年,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是SLE的3个最常见死因,2006年至今,肺动脉高压取代狼疮肾炎成为SLE第三大死因.SLE死亡患者死于发病1年内比例最高.SLE患者感染死亡逐渐增多,已成为SLE的最常见死因.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干燥综合征四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干燥综合征(SS)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PBC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4例PBC或SS患者肝损害的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和转归,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3例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生化检查及肝穿刺病理检查均提示胆汁淤积性肝损害,其中2例IgM升高。此3例均同时伴有口干燥症和眼干燥症,2例更符合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熊去氧胆酸治疗有效;而第4例单纯干燥综合征患者表现为非胆汁淤积性肝损害,以IgG升高为主,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PBC肝损害以胆汁淤积为主,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对PBC诊断有较高特异性,熊去氧胆酸为治疗首选;PBC常伴发SS,二者密切关联又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眼部病变发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SLE眼部病毒感染患者(13例,感染组)和无感染的SLE眼病患者(34例,无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眼部受累局部表现、临床特点及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用量,并对SLE眼部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感染组眼部表现以结膜炎、角膜炎为主,而非感染组主要以视网膜渗出/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神经炎为主;②贫血、低白蛋白、低C3及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合并病毒感染的相对危险性增高。结论SLE眼部病毒感染与SLE本病眼部受累者临床表现不同,眼部病毒感染与激素用量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iR-4660对肝癌细胞SK-HEP-1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癌症数据在线分析网站UALCAN分析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肝细胞癌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基因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网站Targetscan在线预测miR-4660与LGALS3BP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结合关系。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660与LGALS3BP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分别将miR-4660模拟物(mimics)、抑制剂(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miR-NC)转染至人SK-HEP-1细胞,实时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LGALS3BP基因及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p-PI3K、PI3K、p-Akt、Akt的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 UALCAN分析显示,相对于正常组织,在肝细胞癌组织中LGALS3BP显著高表达(P<0.05)。Targetscan预测到,miR-4660在LGALS3BP 3′UTR区有两个结合位点。双荧光...  相似文献   
7.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  张烜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19-220
搪尿病合并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年龄因素已成为决定AMI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我院2007~2008年住院治疗的52例老年搪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认为正确、及时、有效的做好整体护理是确保健康恢复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类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肝胆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其重叠综合征.本类疾病最初由欧美国家肝病医生报道,欧美经典肝病学著作对其有详细的描述,而且也常是学术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故通常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见于白种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索CLA-PTX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选择鼠源B16-F10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研究CLA-PTX体外细胞毒,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作用,以及CLA-PTX体外细胞摄取作用。用荷瘤C57BL6/N小鼠研究CLA-PTX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体外细胞毒研究结果表明:CLA-PTX的IC50为(4.25±0.43)μM,优于紫杉醇(6.70±0.80)μM(P〈0.01)。与空白组和紫杉醇组相比,CLA-PTX可使细胞总凋亡比例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LA-PTX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而紫杉醇则使细胞在G2‐M期蓄积。CLA-PTX的细胞摄取量显著高于紫杉醇(P〈0.01)。体内抗肿瘤药效显示,CLA-PTX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紫杉醇组(P〈0.01或P〈0.05)。上述结果表明,CLA-PTX对B16-F10细胞有显著体内外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hCD200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一种Ⅰ型膜糖蛋白,广泛地表达在人体组织中;其受体hCD200R也是一种糖蛋白,主要表达在髓系细胞表面.hCD200/CD200R的相互作用可以传递免疫抑制信号,参与体内免疫稳态的维持.目前在这一领域内进行的大量体内、体外实验丰富了hCD200/CD200R的生物学功能,为hCD200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因而,近年有关hCD200/CD200R的研究在免疫重建研究领域如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备受关注.本文将对hCD200/CD200R的相互作用在免疫调节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