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为治疗肝衰竭作为种子细胞。方法 培养hUMSC,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表型,转染c-Met慢病毒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确定最佳多重感染复数(MOI)。采用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稳定表达c-Met的hUMSC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c-met蛋白表达量。结果 P5代细胞高表达CD44、CD90和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和CD34相关造血细胞抗原,符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构建成功的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最佳MOI=80,经嘌呤霉素筛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荧光阳性率为100%,且经Western-blot法检测证实该细胞过表达c-Met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过表达c-Met基因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合并马尾神经冗余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会侠  赵玉龙  王祺  李晓辉  冯琳  张永婷 《天津医药》2021,49(10):1085-1088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马尾神经的 MRI 表现特点,分析行后路腰椎内固定椎间融合术 (PLIF)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马尾神经冗余(RNRs)对手术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且 行PLIF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209例。按腰椎MRI T2WI矢状面椎管内马尾神经是否冗余分组。测量腰椎管最狭 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CSA),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腰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结果 RNRs组85例,非RNRs组(对照组)124例,冗余发生率为40.7%。RNRs组较对照组患者年龄 大、椎管狭窄程度严重、ODI评分及VAS评分高(P<0.01),2组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LIF术 治疗后,RNRs组患者中有68例RNRs解除(解除组),17例RNRs未解除(未解除组),RNRs未解除率为20.0%。未解 除组术后ODI及VAS评分较解除组和对照组均高(P<0.05);而解除组与对照组间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SS患者的手术疗效评估关键在于术后RNRs是否解除,术后RNRs未解除患者较不伴有RNRs患者或 术后RNRs解除的患者恢复差,RNRs可以作为手术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双钩套扎针辅助小儿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双钩套扎针经腹壁穿刺技术辅助小儿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我中心对25例小儿单纯性和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前彩超均可探及阑尾回声,阑尾直径0.6~1.5 cm.男15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8.5岁.病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例,慢性阑尾炎6例.采用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套扎针钩挂结扎线经右下腹横纹穿刺,在同一穿刺点经腹壁分次带入结扎线,分别结扎阑尾根部和远端、以及阑尾系膜,然后电钩离断并取出病变阑尾.结果 25例患儿均采用该技术成功切除阑尾.手术时间30~55 min,平均(36±5.69) min.全部患儿术后6~12 h可自行下床活动;术后1d恢复胃肠功能并进流食.住院2~6d(平均3.5d).经1~6个月随访,患儿均无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盆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双钩套扎针辅助小儿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可消除单纯经脐部操作的筷子效应,是治疗不包裹阑尾炎又一选择性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意义,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对该药物药理作用、血药浓度安全范围、临床应用现状等予以阐述。结果维生素D受体(VDR)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除了调节人体钙磷代谢和骨质钙化外,对全身各组织细胞都有广泛作用,与多种重要疾病有着密切关系。25(OH)D3血浆浓度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预防治疗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其血浆浓度的低下又预示者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论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无论在药理学、治疗学还是临床诊断方面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25(OH)D3血药浓度检测纳入常规医学检查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诊断和预防及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case,HD)是以肠管远端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1886年首先由丹麦儿科医生 Harald Hirschs-prung 在临床描述而得名。自1948年 Swenson 采用病变结直肠切除矫治本病以来,最初手术因易发吻合口瘘而分三个阶段完成,即先行结肠造口、然后经肛门拖出手术保留临时的“保护性”结肠造口、最后再完成结肠造口关闭术;经过60余年的不断改进,在 Swenson 原创拖出术的基础上进化许多不同术式。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兴起,对常见型和较长段型的 HD 可以顺利完成一期拖出术而不必进行结肠造口。然而,针对超过结肠脾曲的长段型或全结肠型 HD,国际小儿内镜外科组织指南仍建议采取两期手术。即新生儿期因顽固便秘难以诊断且洗肠困难、甚至并发小肠结肠炎或肠穿孔不得以先行肠造口挽救生命,待3~6个月一般情况纠正后,再经肛门一次拖出完成手术的同时消除最后需要的肠关瘘。笔者针对肠造口术后 HD,利用原造口部位完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下改良 Duhamel 术治疗长段型或全结肠型 HD 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内环处后腹膜皱褶明显增加了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percutaneous extraperitoneal closure,SPLPEC)手术的难度,本研究将探讨借助输精管-髂外血管间隙实施免水分离SPLPEC手术治疗内环皱褶明显儿童斜疝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对126例内环皱褶明显斜疝男性患儿实施了借助输精管-髂外血管间隙实施免水分离SPLPEC术(操作流程:在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改良钩针钩挂丝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钩针沿内环口内侧缘的输精管-髂外血管之间的间隙向Doom三角内潜行,潜行过程中缓慢向左右两侧摆动带线钩针以松弛该间隙,并将冗厚的后腹膜向Doom三角方向推动,随着该间隙的松弛和覆盖输精管的冗厚后腹膜的减少,输精管逐渐显露。回退带线钩针,顶起显露的输精管和其上后腹膜,在输精管-后腹膜间隙穿行至Doom三角内),并回顾性分析患儿手术和随访资料。结果术中证实单侧疝90例,双侧疝36例,共162侧。162侧中126侧内环皱褶明显,其中17侧实施改良钩针完全腹膜外抛掷丝线,未借助其他操作器械进行辅助,余109侧实施传统钩针刺破腹膜抛掷丝线。单侧皱褶明显斜疝平均手术时间为(17.5±3.5)min,合并对侧隐形疝平均手术时间为(23.2±2.2)min,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患儿均在术后24 h内出院。随访6~18个月,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无一例复发疝、鞘膜积液和皮肤结肉芽肿形成。结论对于内环皱褶明显的儿童斜疝,带线钩针借助输精管-髂外血管间隙可有效松解冗厚的后腹膜,降低跨越输精管实施免水分离SPLPEC手术的难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小儿腹腔镜监视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后有时会出现线结反应。本研究旨在探索腹壁不同层次打结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情况。 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组,在同一小鼠腹壁自左向右分别纵向剪开3个皮肤切口(0.5 cm长),分别经切口处用无菌平镊提起全腹壁,采用4-0带针慕斯线进针贯穿腹壁至壁层腹膜内,经切口直视下经原针孔采用钩针将带针丝线折返钩出,经原线道出针,分别打结于皮下、肌层内和腹膜外间隙。术后14 d取材打结部位腹壁标本,连续冰冻切片进行组织化学和凋亡染色观察与分析。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检测显示皮下组线结周围γ-干扰素和淋巴毒素-β的表达最为明显,腹膜外线结组最轻微,半定量检测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NEL检测可见腹膜外线结周围凋亡细胞最少,半定量检测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线结位于深层腹膜外间隙引起超敏反应轻微,皮下浅层线结引起超敏反应最明显。提示对于腹腔镜监视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将线结打在腹膜外间隙有利于降低线结诱导的超敏反应和超敏反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腔镜技术已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各专业,随着开展病例数的增加尤其是手术适应证的拓宽,手术难度的加大,并发症也越来越多见,尤其是先天性严重发育畸形,出生后即需矫治,腔镜手术操作空间小,暴露视野有限,镜下操作多用电外科器械或其他能量输出设备,一些腔镜手术并发症在术中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且镜下处理相关并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壁不同层次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探索打结深度与线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18只Balb/C小鼠在腹壁左向右分别纵向剪开3个皮肤切口,分别经切口用4-0带针慕斯线进针贯穿缝合腹壁至壁层腹膜不同层次,3个切口处分别打结于皮下、肌层内和腹膜外间隙。术后14和28 d取材打结部位腹壁标本,连续冰冻切片组织学观察。结果 HE染色显示各组线结位于腹壁不同解剖层次内(皮下、肌层和腹膜外间隙)。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检测显示皮下组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最显著,腹膜外间隙组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最轻微。结论丝线用于腹壁打结深度与线结异物反应呈相关性;位于腹膜外间隙线结周围引起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轻微,皮下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明显。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将线结打在腹膜外间隙,有利于降低线结炎症反应和线结反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 (thrombospondin-1,TS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在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内皮细胞抑制机制中的作用,完善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 手术获取增生期血管瘤标本,孵育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31阳性血管瘤内皮细胞传代培养.加入不同浓度普萘洛尔(0、25、50、100、150、200、250μmol/L)溶液,培养24 h、48 h及72 h后,分别加入CCK-8培养液和BrdU标记液,酶标仪检测450nm处吸光度判定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Westem blot检测普萘洛尔干预前后TSP-1及NF-κB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荧光双标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预前后TSP-1和NF-κB通路激活失活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选CD31阳性细胞率达98.0%.加入普萘洛尔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活性和增殖状态受抑越明显.普萘洛尔浓度达100~150μmol/L时,细胞活性和增殖开始明显受抑,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72 h时为著;TSP-1及其受体CD36表达量随着普萘洛尔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多,而NF-κ Bp65及p-IκBα、p-IKKβ表达量开始逐渐减少(P<0.05).两个通路存在负向调控,TSP-1逐渐激活时,NF-κBp65逐渐失活.结论 普萘洛尔可能通过促进TSP-1诱导的血管生成抑制和/或阻断NF-κB介导的促血管生成来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两个通路存在负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