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感觉神经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20)即感觉神经移植保护组,对照组(n=20)即纯失神经组。第一阶段:对照组仅横断肌皮神经。实验组完成近端锁骨上神经和远端肌皮神经吻合。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术后6个月,实验组及对照组完成胸小肌运动神经分支与肌皮神经远端的吻合。第二阶段术后4周及8周内,分别测定大鼠理毛实验、运动单位电位、肌肉湿重、肌肉HE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计数等。结果实验组术后第4及8周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电流刺激敏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二头肌湿重恢复率、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运动终板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理毛实验于术后第2周时优势明显。结论近端感觉神经与远端运动神经端端吻合可有效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指导临床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详细记录医源性感染患者感染途径及感染性疾病的种类。结果共分析患者1 648例,其中发生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患者41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为2.49%,其中检验科医护人员感染8例占19.51%,其他科室医护人员6例占14.63%,患者感染23例占56.10%,保洁员感染4例占9.76%;发生医源性感染的41例患者中18例为体液及粪便感染占43.90%,12例为血源性感染占29.27%,4例为化学试剂感染占9.76%,7例为其他途径感染占17.07%;发生医源性感染的41例患者中甲型肝炎感染12例占29.27%,乙型肝炎感染3例占7.32%,丙型肝炎感染11例占26.83%,戊型肝炎感染6例占14.63%,梅毒感染4例占9.76%,结核分枝杆菌感染5例占12.19%。结论检验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各种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改善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规范检验报告的清洁,防范和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鱼酱排毒合剂中鱼腥草、川芎、白芷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鱼腥草、川芎、白芷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均检出鱼腥草、川芎、白芷。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中鱼腥草、川芎、白芷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微生物室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以加强I临床医师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的24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检测,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情况。结果:244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ICU病房(32.18%),脑外科(19.54%),烧伤科(12.64%),呼吸内科(10.35%);标本以痰液为主(78.16%),其次为脓液(17.24%);药敏结果显示本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等耐药率为100%,其次为头孢呋新钠和头孢呋新酯(96.30%),头孢匹美(86.59%),左氧氟沙星(78.16%),头孢噻肟(77.91%),丁胺卡那霉素(77.11%),头孢他啶(77.0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0.73%),美罗培南(63.41%),亚胺培南(62.07%),头孢哌酮/舒巴坦(32.14%),耐药率最低的药物为米诺环素(28.00%)。大部分为多重耐药菌株(70.12%)。结论:本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各临床科室应注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加强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病人的RDW结果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正常对照组和代谢综合征病人的RDW、MCV、HGB,根据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RDW为13.8±0.85%,代谢综合征组RDW为18.4±0.92%,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代谢综合征病人的RDW结果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细胞免疫表型在中枢神经白血病(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CD19/CD34/CD3/CD45、CD117/CD34/CD5/CD45、CD7/CD34/CD19/CD45、CD7/CD3/HLA-DR/CD45、CD20/CD10/CD3/CD45和抗-κ/抗-λ/CD19/CD45四色FCM检测92例患者的CSF标本中各类细胞的免疫表型,同时进行常规细胞计数及cytospin细胞离心染色形态学检查,比较FCM分析结果与常规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结果的差异.对5例CSF标本于2~4℃放置48h放置前后分别进行FCM检测,分析标本放置后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FCM分析92例标本中有33例发现异常,阳性率35.9%(33/92).确诊淋巴细胞肿瘤的患者60例,其中13例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CSF中查见CD19阳性原始细胞,4例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CSF中查见CD7阳性原始细胞,6例淋巴瘤患者CSF中发现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轻链的CD19阳性细胞;确诊为髓系白血病的32例,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CSF中发现原始B淋巴细胞,8例查见CD117阳性原始髓细胞.标本放置48h后再行FCM分析异常细胞明显减少,5例CNS-L仅2例发现原始细胞.细胞形态学分析共有25例发现异常细胞,其阳性检出率为27.2%(25/92).8例细胞形态学仅查见少量淋巴细胞而FCM分析发现异常细胞的标本其细胞计数均小于10×106/L.追踪2例ALL中枢浸润患者CSF分析结果,治疗过程中随CSF细胞减少,形态学分析结果先于FCM结果变为阴性,显示其敏感度低于FCM分析.结论 CSF的FCM分析有助于中枢神经白血病的诊断,其阳性检出率和准确性高于细胞形态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8.
张姚  王斌 《实用骨科杂志》2013,19(4):335-338
1905年Codivilla首次介绍了牵拉成骨的概念,通过延长股骨,纠正下肢短缩[1].之后,虽然很多学者做了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未能得到推广.直至19世纪50年代Ilizarov提出了"张力-应力"学说以及骨牵引术的生物力学原则,即给活体组织持续而稳定的缓慢牵拉,可刺激某些组织、细胞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即有效地控制牵拉的张应力,骨与软组织也可再生,简称牵拉成骨技术[2];Ilizarov又将全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成功应用于临床,为牵拉成骨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3-4],使牵拉成骨术成功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张军涛  陆勤康  王惠云  赖晓明  张姚  董飞  沙恒 《浙江医学》2019,40(11):1197-1200
目的对比Toric人工晶体植入和飞秒激光角膜缘松解切开(femtosceondlaserlimbalrelaxingincisions,FLLRIs)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50例(65眼),分为FLLRIs组35眼和Toric组30眼,术前均使用VERION手术导航系统(以下简称VERION)检查患眼、规划手术,术中VERION引导下施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FLLRIs组同时在VERION引导下行FLLRIs并植入AlconAcrySofIQ人工晶体。Toric组植入AlconAcrySofToric人工晶体。所有入选者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IOL-Master、VERION、裸眼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结果术前FLLRIs组和Toric组角膜地形图、IOL-Master、VERION测得的散光绝对值、主觉验光散光绝对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FLLRIs组角膜地形图、IOL-Master、VERION测得的散光绝对值均小于Toric组(均P<0.01),FLLRIs组的主觉验光散光绝对值大于Toric组(P<0.01),FLLRIs组的裸眼视力低于Toric组(P<0.05),但两组间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oric人工晶体植入和FLLRIs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前者能更好地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获得较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0.
局麻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危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梁  曹贞国  李华  葛行新  张姚  魏东 《中国骨伤》2020,33(4):317-321
目的:比较局麻和全麻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治疗高危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32例患者,16例局麻下行PFNA手术,男9例,女7例,年龄54~98(82.43±9.30)岁,住院时间(10.94±5.30) d;16例全麻下行PFNA手术,男6例,女10例,年龄51~83(72.69±9.48)岁,住院时间(12.88±4.12) d。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前ASA病情分级、术后第1天静息状态VAS评分、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长。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较好,伤口愈合良好,恢复下肢活动能力。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比、骨折AO分型、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ASA≥Ⅲ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术中VAS疼痛评分4.19±1.50,患者尚可忍受。两组术后第1天静息状态VAS评分、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局麻为主的多种镇痛镇静方式下PFNA手术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局麻手术患者年龄更大,并且ASA≥Ⅲ级患者的比例更高,对于部分老年高危患者局麻比全麻手术是更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