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针对性护理配合辨证施膳干预产妇产后汗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住院分娩后汗证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辨证施膳干预,两组均干预14 d。对比两组干预效果、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干预满意度、效果追踪回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身体症状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身体症状与心理状态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施膳7 d后无病人数多于对照组,两组产后42 d无病人数虽较施膳7 d后下降,但观察组无病人数仍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配合辨证施膳干预产后汗证产妇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优化肾移植术后输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肾移植术后大多患者都要经历多尿期,此期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患者尿液大量排出体外。据本院肾移植科的临床观察,术后多尿期尿量达峰值的时间多在3~12h,尿量可达400~1200ml/h[1]。此期的护理的重点是控制好液体的输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以利于肾功能的恢复。我院自1981年首次研制成功肾移植多尿期输液组合方案,至1990年进行了修改调整。本研究是在1981年[2]第一方案与1990年[3]第二方案研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优化输液配方形成新型专用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果糖注射液,替代原来的大输液组合方案,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开颅手术后镇痛长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由于脑实质没有痛觉神经分布,开颅手术后的疼痛轻,而且部分患者开颅术后神志、意识欠清醒,有的存在严重失语、意识模糊、认知功能损害,不能确切表达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加上外科医师对开颅术后疼痛的重视度不够,恐怕药物影响瞳孔观察或导致意识改变,以及患者家属对疼痛的认知不足等因素,开颅术后的镇痛不是普遍存在。实际上,开颅术后疼痛不仅存在使患者遭受着痛苦,影响其术后情绪,使其对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比西格列汀与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分成两组,每组平均为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瑞格列奈医治,观察组患者采取西格列汀医治,进一步比较两组医治疗效。结果①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项血糖指标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上述3项血糖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为4.76%,与对照组的21.43%比较显著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西格列汀与瑞格列奈医治均能够达到显著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但在不良反应上西格列汀低于瑞格列奈,西格列汀的用药安全性更高,可择优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5.
6.
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对肾移植病房的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具有微电脑程序自动控制,操作简单、方便,三种风量调节,下方双侧进风、顶部多方向出风,促进空气循环等特点。消毒方法是将ZKXQ—600A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安装在肾移植病房(面积为18~22 m~2),在循环风量为600 m~3/h,紫外线辐照强度≥1400μW/cm~2(距离3cm),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于上午7~10时,开机工作30 min,然后每间隔15 min往复循环,病房流动人员10~12人/h。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及冠状动脉损伤(CAL)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3例KD患儿、24例急性感染发热患儿的血清PF4、β-TG水平,同时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PBN和PLT,观察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别,并观察其在KD组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滴注前后以及KD合并CAL与否者(CAL亚组、non-CAL亚组)的差别.结果 KD患儿血清PF4、β-TG均高于感染对照组(P < 0.05),且IVIG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P < 0.01).PF4、β-TG在CAL亚组高于non-CAL亚组(P < 0.05).结论 PF4、β-TG可能与KD发病机制及CAL有一定关系,可将PF4、β-TG作为KD的临床观察和预测CAL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起病组的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癎(TLE-HS)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癫癎诊疗中心就诊的TLE-HS患者201例,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分成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收集病史、发作类型和频率、药物治疗、头部影像学、24 h视频脑电图(V—EEG)等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伴热性惊厥(FS)史多、间断发作少,频繁发作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3、0.013);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在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在HS侧别、发作起源、发作类型、单用或联合用药、头部外伤史、脑炎史、家族史、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成人起病组相比,儿童起病组伴FS史多,发作频率更高,这提示FS是导致癫癎患者更早起病的原因之一;儿童起病组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达SDF-1/HOXB4融合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共移植对辐射损伤小鼠的影响。方法表达SDF-1、HOXB4和SDF-1/HOXB4基因的3个腺病毒载体分别转染正常人骨髓MSCs,将其联合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到辐射损伤的NOD/SCID小鼠体内(MSCs 8×105细胞/只,CD34+1×105细胞/只),分别为SDF-1/MSCs+CD34+组(SDF-1组)、HOXB4/MSCs+CD34+组(HOXB4组)、SDF1-HOXB4/MSCs+CD34+组(S-H组),另外3组为未转染MSCs+CD34+组(MSC-HSC组)、单纯CD34+组(HSC组)、单纯辐照组(IR组)。检测移植后各组小鼠存活率、外周血象恢复、骨髓病理变化及人源CD45+细胞植入率。结果 S-H组小鼠存活率高,且外周血WBC、HGB、PLT和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快。在移植后6周骨髓CD45+细胞植入率(47.43%±8.89%)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表达SDF-1/HOXB4融合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HSCs)共移植能促进造血重建及植入,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廖婧  张佩芳  张晓萍 《护理研究》2008,22(13):1219-1220
卡波氏肉瘤(Karposi's sareofna,KS)又称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由皮肤科医生Moeiz Kaposi于1872年首次描述[1,2],1960年出现了有关KS与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之间关系的报道[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