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王岩  刘晔  王倩  崔宏冰 《护士进修杂志》2023,(21):1980-1984+1988
目的 基于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模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本研究基于SERVQUAL模型调查服务对象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情况,于2022年8-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对青岛市预约“互联网+护理服务”的432例服务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利用IPA模型,对服务质量进行分类,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清晰的识别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中资源配置的优势和劣势。结果 总体服务质量期望均数为3.71分,实际感受均数为3.23分,总差值为-0.48分,每个条目的期望与实际感知分值之差均为负数,表示患者期望的服务质量均高于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关于服务对象期望方面,从7个维度来看,可靠性的期望值最高,其次是安全性,第3是移情性,第4是监督性,第5、6是经济性和响应性,得分最低的是有形性。关于服务对象实际感知方面,有形性的实际感受值最好,其次是可靠性,第3位是安全性、响应性和监督性,第6位是经济性,而对移情性实际感受值最低。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总体质量不高,尚未达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海军战略转型期特勤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其两周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法 抽取海军某部共761名特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两周患病情况,以2004年海军特勤调查数据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时期海军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及疾病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本次调查海军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为41.13%(313/761),高于2004年海军部队卫生服务调查中特勤人员的32.26%(349/1 082);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两周患病率均高于2004年,皮肤结缔组织疾病两周患病率低于2004年(P均<0.01).不同类别的海军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及疾病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潜水员两周患病率最高(64.21%,61/95),其次是潜艇艇员(41.12%,213/518),飞行员(26.35%,39/148)最低.潜水员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耳鼻喉口腔疾病的两周患病率较高.结论海军战略转型期,特勤人员两周患病率升高;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降低,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潜水员两周患病率高且疾病谱体现出明显的职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张宝胜  桂莉  崔宏冰  席淑华 《护理研究》2012,26(17):1567-1568
[目的]探讨成批伤员救护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了解某医院对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造成的成批伤员收治的救护模式,了解成批伤员救护方案、救护资源配置及救护人员对救护过程的评价。[结果]采用"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使40例伤员得到了及时的分流及诊治,整体救护效果满意。[结论]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使伤员快速分流、得到及时诊治,但仍需对救护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医院救护城市成批伤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城市成批伤员的救护模式,以提高医院有序、高效、安全救护城市成批伤员的能力。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运用"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实施某次地铁追尾事故的救护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40名伤员均得到了及时的分流及诊治,整体救护效果较为满意,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在城市成批伤救护中采用"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的救护模式能使伤员快速分流、及时得到诊断及收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对救护方案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医院对成批伤员救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分析急诊拥挤现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急诊拥挤"或"Emergency crowding"为主题词,检索1990年1月~2012年1月9个数据库中急诊拥挤现象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结果:关于急诊拥挤现象影响因素的文献共计3286篇,有效统计17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类型、处置过程;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的文章为主。结论:对急诊拥挤现象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但实验性、描述性、质性等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存在不足,研究内容较局限,护理文献的质量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键接触点服务标准(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在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以往护理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取服务流程中的关键接触点,制定并应用关键接触点服务标准指导临床工作。结果应用关键接触点服务标准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以来,出院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护理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结论关键接触点服务标准的应用能规范护士的服务行为,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发展,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程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急诊科拥挤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3月1—31日急诊各科工作日报统计数据,观察患者流量24h变化节律,并与医护人员主观拥挤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急诊科工作日24h患者流量高峰在18:OO-22:00,低谷在2:00—6:00,周末患者流量高峰则在8:00—12:OO;护士主观拥挤度评分的变化规律与24h患者流量变化规律相似。急诊科就诊流量前五位的科室是内科、骨科、外科、神经科及脑外科,占急诊总人次的79.9%。结论不同时间段的急诊资源需求不同,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班次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城市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医院急诊服务的需求量一直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急诊科治疗区域患者的流量过多,如超出其处理能力,即急诊需求超过急诊资源,就可能导致急诊拥挤(emergencydepartment crowding)现象频繁发生。这一问题已逐渐受各个国家的关注,同时成为我国急诊医疗面临的挑战[1-2]。为了有效地减少急诊拥挤带来的不良影响,研究人员必须能够准确评估急诊拥挤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以来, 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优质照护。2021年4月, 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以专科护士为服务主体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实践, 将医院出院患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通过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 构建"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 实施贯穿患者院前管理、院内评估和院后追踪康复的全病程管理流程, 为居家患者提供PICC换药护理、造口护理和母婴护理等专科护理服务。截至2022年2月, "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范围扩展到医院50公里外, 累计服务1 181人次, 该管理凸显了三级医院专科护理服务特色, 精准对接患者需求, 体现了全人照护理念, 可为快速推动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