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出血神经功能与脑水肿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变化,探索依达拉奉在脑出血中的抗氧化治疗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依达拉奉干预后24h分别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含水量测定,并检测Nrf2通路表达变化,脑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判定Nrf2表达的细胞来源。结果依达拉奉干预脑出血大鼠后24h,前肢抬起及前肢对称实验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脑含水量亦明显降低。依达拉奉组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O-1)、硫氧还蛋白(TRX)、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醌氧化还原酶1(NQ01)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依达拉奉组Nrf2及HO-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脑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表明,Nrf2主要在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及脑水肿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通路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大静脉窦处的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儿大静脉窦处的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经CT明确诊断,并行一期碎骨片清除手术治疗,所有患儿预后良好,未见相应并发症。结论手术处理伤及静脉窦的颅骨凹陷性骨折应十分谨慎,围手术期的病情评估和术中精心操作对治疗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体素^1H-MRS在星形细胞瘤边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病理证实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行多体素^1H-MRS检查,采集NAA、Cho、Cr等波峰,计算并比较肿瘤不同区域多种代谢物比值。结果:多体素^1H-MRS示肿瘤区、近侧瘤周区NAA/Cho、NAA/Cr和Cho/Cr平均值与参照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低级星形细胞瘤间,多组代谢物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S示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在肿瘤区边缘2cm范围代谢物比值仍和参照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存在肿瘤浸润,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在肿瘤区边缘1cm范围代谢物比值仍和参照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存在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对4年间2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受伤方式、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死亡8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7例,轻残6例,恢复良好4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差等特点,应结合病人情况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治的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一类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以面肌痉挛、三又神经痛主诉就诊的患者术前MRI检查发现肿瘤性病因19例,占同期显微手术治疗103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中的1.8%。其中男7例,女12例。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3例。术前诊断胆脂瘤8例,脑膜瘤5例,听神经瘤6例。结果肿瘤获全切,病理诊断同术前一致。术后除一例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部分缓解外,余症状均消失,平均随访4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并不少见,在本组三叉神经痛中高达6.3%(16/253)。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症状较重,三叉神经痛倾向于不典型发作。临床医师应保持警惕,术前应常规MRI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应争取及时手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脑出血后血管内容物通过理化损伤机制,尤其血液成分所产生的大量细胞毒性因子造成神经细胞不同形式的死亡。研究显示,在人和动物脑出血标本中均发现了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坏死、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等神经细胞的多种死亡方式[1]。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铁死亡为小鼠脑出血模型中存在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2-3]。由此可见,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机制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方式的特点、调节机制、干预靶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失败或复发再手术病例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2001年1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首次手术失败或复发的面肌痉挛患者中,根据其要求手术的愿望,结合术前影像学和首次手术录像、记录等资料综合判断后,选择了8例首次手术失败和20例术后复发患者进行MVD再手术治疗。结果经过平均34月的随访,仅1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27例(96.4%)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程度达75%以上,其中21例(75.0%)术后症状完全消失。24例(85.7%)患者术后自我疗效评价达到"优"和"良"。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病残和死亡发生,仅一例术后发生HBS 3级面瘫。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人、恰当的手术时机、耐心仔细的显微操作,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再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I)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3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1HMRS、DTI及BOLDI检查,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设计手术方案切除肿瘤,并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1HMRS表现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Cho/NAA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高级别胶质瘤Cho/Cr、Cho/NAA、LL/Cr比值和Cho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且常出现Lip峰。②BOLDI表现为手运动功能区被肿瘤挤压、移位者5例,其中2例移向后方,2例移向外侧,1例移向前方。③DT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分数各向异性(FA)图可明确区分正常脑白质、水肿区和肿瘤边缘,并可在轴位像上观察白质纤维束被推移、浸润和破坏的程度。纤维束重建后,表现为浸润+破坏者5例,推移+破坏者4例,推移+浸润者11例,单纯推移者3例。④肿瘤全切6例,近全切8例,大部切除9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出院时KPS评分除1例患者60分外,其余患者均在90分以上。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从解剖、代谢等多方面对胶质瘤进行术前评价,以此明确诊断,可指导外科治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1999年2月-2006年5月施行手术治疗的2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肿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4例,第四脑室内延髓背侧2例,延髓下部1例和脊髓内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患者14例,次全切除7例,其中2例于手术前施行微导管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手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18例,2例因脑积水症状未改善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手术后并发出血,再次手术。12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9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1例遗留小脑性共济失调,2例肿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全切除肿瘤;1例多部位复发而行γ-刀治疗。随访7个月肿瘤无增大)。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肿瘤全切除可获得根治。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前供血动脉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颅内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波谱、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常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磁共振波谱反映了肿瘤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可精确定位皮质功能区和皮质下白质纤维束,有助于功能区肿瘤手术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应用各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并将其与导航手术等新的治疗方法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颅内肿瘤诊治水平,成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