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7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本次对膝关节慢性创伤性滑膜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膝关节慢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02%,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0.00%。结论:膝关节慢性创伤性滑膜炎应当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法,此方法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4岁,藏族,以”胸痛1年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一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胸背部疼痛,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遂于前降支植入2枚支架、并于右冠状动脉植入1枚支架;此次患者于入院2天前(2022~3~8)再次出现持续性胸背痛,伴全身抽搐,伴咳嗽、咳痰,于我院就诊完善心电图提示:V1-V3导联ST段抬高,V4-V6导联ST段压低,B型钠尿肽:2710.2pg/ml,D-Dimer 1.22mg/L,心梗三项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个猝死家系行遗传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分析,明确该家系猝死的病因,探索以猝死为首发症状病因诊断的合理方法。对象和方法收集猝死家系成员的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和静脉血,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于目前报道的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基因变异后行Sanger法测序验证。1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和软件分析,对发现的遗传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型分析提示本猝死家系为心源性猝死,分析可疑患者(两次不明原因的晕厥、其父为猝死先证者)的临床资料,除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和间歇性QT间期延长(QT/QTc 536 ms/494 ms)外,未发现其他临床线索,综合分析临床资料,最可能的致病原因为长QT综合征(LQTs)。可疑患者遗传基因检测发现3个罕见基因变异CACNA1C c.G2573A,R858H、SCN1B基因c.C566T,p.T189M、SYNE2 c.C585A,p.C195X。其子也携带同样的三个罕见基因变异。其中CACNA1C R858H突变为肯定致病突变,能够导致LQTs 8型。虽然其子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也具有明确猝死风险。结论 LQTs 8型是导致该家系猝死的最可能病因,CACNA1C R858H突变是其遗传病因。临床表型分析结合遗传基因检测,能够指导临床更加精准的识别猝死病因,基因检测对于家系成员的早期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3岁,因"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伴胸憋、气短半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补钙治疗后未见缓解。半年前双下肢疼痛较前加重,出现活动后胸憋、气短。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2%,肺动脉收缩压(s PAP)约71 mm Hg(1 mm Hg=0.133 k Pa)。外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无效,转诊我院。四肢血压示右上肢血压138/98 mm Hg,左上肢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分析携带心脏肌钙蛋白I基因(TNNI3)Arg162位点不同错义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探索该位点不同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共收集4例携带TNNI3基因Arg162位点突变的非亲缘关系的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307例正常对照,采用panel二代测序对肌小节基因TNNI3、MYH7、MYBPC3、TNNT2、MYL2、MYL3、TPM1和ACTC1进行检测,对发现的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分析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结果 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携带2种不同的TNNI3基因Arg162位点错义突变,其中2例携带Arg162Trp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在65岁及以上,以非对称性的室间隔增厚为主,1例有晕厥史及猝死家族史,随访出现心力衰竭并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1例伴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其余2例携带Arg162Gln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均为35岁前,且均表现为心尖肥厚为主,临床表型较轻。结论 TNNI3基因Arg162位点2种不同错义突变所致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型变异较大,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而Arg162Gln突变携带者趋于表现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能提示预后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升高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ACS患者5 826例(包括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收缩压正常组[100~139 mmHg(1 mmHg=0.133 kPa),n=4 323]和收缩压升高组(≥140 mmHg,n=1 503),参照同一标准,进一步将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正常者(n=3 034)和收缩压升高者(n=1 227)。比较不同分组患者2年内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收缩压正常组相比,收缩压升高组年龄较大[(61±10)岁vs(57±10)岁,P0.001]、女性患者比例高(29.3%vs 21.6%,P0.001)、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和脑血管病史)多,多支病变比例高(77.5%vs 71.0%,P0.001)。两组患者全因死亡、MACCE以及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收缩压正常组比较,收缩压升高组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3%vs 0.7%,P=0.048)和脑卒中(1.9%vs 1.2%,P=0.038)发生率增加。针对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收缩压升高者的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收缩压正常者(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不是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既往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结论:ACS入院收缩压升高患者常伴随更多高危临床因素,但入院收缩压升高不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贫血的患者中,比较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BP-DES)与第二代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DP-DE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01至2013-12连续入选10 724例在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贫血定义为介入术前血红蛋白男性130 g/L,女性120 g/L。最终纳入965例贫血患者,201例纳入BP-DES组,764例纳入DP-DES组;同时还对两组患者各201例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安全性终点为术后2年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的复合终点构成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效性终点为靶病变重建和靶血管重建。结果:(1)BP-DES组术后2年MACE(5.0%vs 2.0%,P=0.02)、靶血管重建(6.5%vs 3.0%,P=0.02)和靶病变重建(6.0%vs 1.8%,P0.01)的发生率均高于DP-DES组。(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间MACE的发生率不再有显著差异(P=0.30);BP-DES组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仍高于DP-DES组(P=0.04),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有高于DP-DES组的趋势,统计学意义处于临界水平(P=0.05)。(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置入BP-DES是靶病变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1,95%CI:1.24~6.38,P=0.01),但不是靶血管重建(P=0.12)或MACE(P=0.1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冠心病合并贫血的患者中,BP-DES与第二代DP-DES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但BP-DES的靶病变重建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9.
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31例绝经期前女性患者,以同年龄组排除冠心病的绝经期前36例女性作为阴性对照,同时收集≥6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绝经期前女性中,确诊冠心病者患高血压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排除冠心病者(58.1%、13.9%,P〈0.001),而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绝经期前冠心病女性与老年冠心病女性相比,其患高血压病比例低(58.1%、76.7%,P=0.038),患糖尿病比例低(12.9%、36.2%,P=0.013);绝经期前冠心病女性的冠脉单支病变比例较老年冠心病女性组高(41.94%、21.55%,P=0.021),且单支病变中以前降支病变为最多见(前降支受累率93.55%);绝经期前冠心病女性冠脉三支病变比例较老年冠心病女性组低(22.58%、50.86%,P=0.006)。结论在绝经期前女性中,高血压是参与冠心病发病的关键性因素;与年龄有关的雌激素变化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程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联合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93例患者,根据MPV及PDW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低(MPV+PDW)组(n=2019);MPV+PDW异常组(即高MPV+低PDW或低MPV+高PDW,简称MPV+PDW异常组,n=333);高(MPV+PDW)组(n=1941)。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低(MPV+PDW)组患者相比,高(MPV+PDW)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更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更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更低(P均<0.05)。与低(MPV+PDW)组比较,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率更高[17(0.9%)vs 5(0.2%),P=0.021],全因死亡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3%)vs 16(0.8%),P=0.298]。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log-rank 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接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PDW)组患者的2年心原性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低(MPV+PDW)组患者(HR=3.497,95%CI:1.155~10.586,P=0.027)。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高PDW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