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外周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用于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且较为敏感[1].冠状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的一个部分,也可由PWV的变化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内皮功能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2例健康者及56例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中膜厚度(femoral intima-media thickness,FIMT)及肱动脉内皮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CIMT、FIMT值均高于健康组(P<0.05),其颈动脉、股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查外周血管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该检测方法具有无创、精确、方便、快捷等优势,可以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Acorvastati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7例和较大剂量组7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在基础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较大剂量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共治疗观察90d。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第(30±3)d及(90±3)d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评估。观察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HDL-C、hs-CRP、Fg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0±3)d、(90±3)d时上述各项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无死亡事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性良好,抗炎、调脂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酸、二氧化碳结合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比剂性急性肾损害(CI-AKI)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4组:Ⅰ组术前尿酸(UA)、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均正常;Ⅱ组高UA,CO2-CP正常;Ⅲ组UA正常,CO2-CP异常(22.0 mmol/L);Ⅳ组高UA,CO2-CP22.0 mmol/L。前瞻性的观察4组患者的CI-AKI的发生率及院内临床事件。结果 208患者中12例发生CI-AKI(5.8%),其中Ⅳ组7例(3.4%),Ⅱ组3例(1.4%),Ⅲ组2例(1.0%),Ⅰ组为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1.045,95%CI:1.007~1.092,P=0.019)、术后低血压(OR=1.892,95%CI:1.229~2.751,P=0.001)、慢性心功能不全(OR=1.681,95%CI:1.227~2.298,P=0.001)、e GFR60 ml·min-1·1.73 m-2(OR=1.708,95%CI:1.168-2.495,P=0.005)、高尿酸(OR=1.896,95%CI:1.269~2.830,P=0.002)、二氧化碳结合力22.0 mmol/L(OR=1.695,95%CI:1.231-2.333,P=0.001)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和二氧化碳结合力22.0 mmol/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对比剂性急性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4-2005年10月收入我院CCU确诊的ACS患者100例,于发病后即刻及24h清晨静脉采血,采血前避免高盐饮食,检测血D-dimer、hs-CRP及BNP水平。结果在住院期间和平均6个月的随访期内,有、无心血管事件再发组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24h的血D-dimer、hs-CRP及BNP水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检测D-dimer、BNP及hs-CRP水平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白细胞及血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细胞总数及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130例AMI患者入院时白细胞总数和血糖值分组,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AMI时多数患者的血糖值和/或白细胞总数均有所升高,且血糖值〈11.1mmol/L及白细胞总数正常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也低,血糖值〉11.1mmol/L及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最高,而仅白细胞总数增高或血糖值≥11.1mmol/L一项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血糖值和白细胞总数有助于判断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国产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已确诊的ACS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30d发生的复合终点事件、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情况。结果:给药后30d内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血运再重建等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替罗非班组有下降趋势(3.85%∶11.54%)。血小板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出血。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可安全用于ACS的介入治疗中,且可能降低3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7d及90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9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介入治疗效果、TIMI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罗非班组校正TIMI帧数、术后2hST段回落程度、酶峰值及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无复流发生率及9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术后7d及90dEF、LVEDV、LVESV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联合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改善左室功能,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西洛他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已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择期成功进行PCI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及对照组.术前均正规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组术后加用西洛他唑200mg/d,术后24小时及30天测量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之间术后30天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及出血事件的发生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在西洛他唑组血栓事件有下降趋势,靶血管重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联合应用西洛他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