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自发逆转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ERS标志性蛋白CHOP、GRP78的表达;RT-PCR法检测CHOP、GRP78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HO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CHOP、GRP78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停止CCl4诱导4周和8周后CHOP、GRP78表达降低(P<0.05)。结论 ERS存在于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和逆转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为加大医保支付对病人就医流向的约束作用,缓解日趋增长的医保基金支出压力,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安徽省的数据为例,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对患者按病种定额报销方式,并详细阐述了对患者实行按病种定额报销的含义、实施流程、实施建议等内容,以期为相关部门调整医保报销政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药制剂是世界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药剂学及有关药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与生产,使得中药制剂突破常规制剂的传统观念,中药品种不断发展,工艺技术不断优化,虎品质量不断提高,为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中药制剂改革创新坚持向高效、速效、低毒、优质方向发展。注重将现代研究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使其以最佳剂型构成一个新的功效整体,充分发挥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格列喹酮分散片与唐适平的溶出度。方法选择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溶出介质,转篮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格列喹酮口服片剂的溶出度。结果方法学研究表明线性、精密度以及回收率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格列喹酮分散片与唐适平45 min时的溶出度分别为89%和83%,分散片累积溶出大于70%的时间不超过20 min,而唐适平略长,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5 min时分散片与唐适平的溶出分别为49%和29%,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与普通片相比,分散片起始溶出快,提示可进一步发挥格列喹酮药效作用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益胆片系合肥中药厂研制,并经安徽省药政局批准生产的益胆丸之片剂剂型(皖卫药准字(1982)632号),具有清热利胆,消炎镇痛之功效,受合肥中药厂委托,我们在1992年5月—1992年12月用该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7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观察病例为急、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6.
益胆片对豚鼠胆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胆片对豚鼠胆石形成的影响李平,季俊虬,韩明向(安徽省立医院合肥230001)关键词益胆片,胆石症,UCB,豚鼠胆石症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胆色素性结石较多,约占胆石症的45.71%~49.6%[1]。中药在治疗和阻止结石复发的研究中,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探针法动态观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发病进程中细胞色素(CY)P450酶系的活性。方法: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0、7、9、11、13、15、17周给予探针药物非那西丁并收集尿液,检测其中非那西丁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各代谢指标以考察CYP1A2的活性变化情况,同时设立正常大鼠组为对照。含量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ODS,流动相为甲醇-水(12.5∶87.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对乙酰氨基酚的单位体重代谢量在第9周时达到最高,明显高于第0周和正常组((15.02±3.12)、(10.03±3.60)、(9.96±4.00)mg.kg-1),随后又逐渐降低,即CYP1A2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结论:建立的探针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大鼠尿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以及CYP1A2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桑黄属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的药用真菌,其药用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中。《药性论》中称桑臣、桑耳,《酋阳杂俎》中称胡孙眼,《纂要奇方》中又称桑黄菇。因该菌在我国中南地区通常生长在桑属植物上,且子实体为黄褐色的缘故而得名。桑黄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在抗癌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就该菌的研究进行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桑黄胞内多糖的抗突变和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与目的:探讨桑黄胞内多糖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材料与方法:选用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0.86%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P)和桑黄胞内多糖不同剂量实验组(150、300、600mg/kg),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研究桑黄液态发酵胞内多糖的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并检测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50、300、600mg/kg剂量的桑黄胞内多糖的微核抑制率分别为24.25%、53.36%和63.43%;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60.33±4.16)‰、(50.00±4.08)‰、(46.75±2.98)‰,CP组为(94.80±6.49)‰,各剂量组与CP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桑黄胞内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血清=-0.998,r肝=-0.979,P均<0.05),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血清=0.997,r肝=0.989,P均<0.05)。结论:桑黄胞内多糖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有着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功能,防止有害自由基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寿而康冲剂中黄芪甲甙的含量,回收率平均值为98.76%,变异系数为3.04%(n=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