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男,75岁。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余收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隐痛,无放射痛、发热及黄疸,白行服消炎药治疗后疼痛时有好转,为明确诊断而到我院就诊。10a前,患者因患结肠腺瘤行结肠腺瘤切除术。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下腹部见手术疤痕,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莫菲氏征(-);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正常;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取病灶病理检查示结肠息肉。CT检查见肝脏左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uPA和uPAR基因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uPA,u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Tumor thrombosid of the main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uPA,uPAR表达。结果:癌栓(A1组)和其原发癌(A2组)uPA,uPAR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A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A1组多见,B组无此现象,A1组、A2组uPAR和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uPA,uPAR m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P均<0.01),结论:uPA,u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是PVTT形成和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肝静脉间侧支循环的标本观察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30例人肝静脉间的侧支循环,分析肝静脉受阻后其血流方向、梯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预备30例用肝素灌洗保存的尸肝,用墨汁、泛影葡胺等造影剂逆行灌注各肝静脉,观察造影剂在肝内的分布情况并测定其组织含量.结果各肝静脉间肝实质内和肝表面被广泛染色和造影剂充盈,各肝静脉区泛影葡胺组织含量大至相同(P>0.5),仅左、右肝静脉间泛影葡胺组织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对于正常肝脏,肝静脉阻塞或结扎时肝静脉内血液可通畅地流向相邻的肝静脉;但当肝脏有明显硬化、纤维化时,相邻两支肝静脉同时受阻或结扎,则远侧肝组织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VEGF、uPA和ICAM-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移和复发是肝癌患者术后主要的死亡原因 ,也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和治疗效果的主要障碍。我们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肝癌中的表达 ,探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标本 :12 3例选自同济医院病理科保存的肝外科中心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肝癌患者手术标本。其中 ,临床无转移肝癌 (A组 ) 4 2例 ,肝内转移肝癌 (B组 ) 5 0例 ,伴门静脉主干癌栓肝癌 31例 (门静脉癌栓原发灶标本为C组 ,癌栓标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常规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30例的采用常规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研究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好转,无1例患者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120--200min,经7—11d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常规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行脾切除术,具有一定的难度,治疗期间应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手术切口小,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24例肝损伤死亡病例手术方法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腹部损伤中,肝损伤较常见,其中有些病例伤情严重,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妥当,病人就可能死亡。作者收集1984~1998年间手术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的严重肝损伤病例共24例,并结合现代肝脏外科理论,对该组病例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78例;B组,伴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50例;C组,PVTT,92例;D组,癌旁组织。32例。结果 内皮钙黏附蛋白(E-CD)的表达为癌旁组织(D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的表达规律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结论PVTT组织中VEGF、PCNA、uPA/uPAR高表达,E-CD低表达为共同参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主支癌栓中肝癌细胞凋亡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在门静脉低氧环境中凋亡、坏死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 (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33例门静脉癌栓标本中癌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蛋白的表达 ,并与原发病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1)凋亡指数 :癌旁组织、肝癌组织、门静脉癌栓的凋亡指数分别是 :3 74± 1 32 ,9 34± 3 16和 2 7 72± 8 17。 (2 )TNF α检测结果 :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 0 2 10 9± 0 0 2 4 5 ,0 0 894± 0 0 0 6 8和 0 0 179± 0 0 0 2 8。以上数据经方差分析 ,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门静脉癌栓中凋亡细胞指数的增加以及TNF α表达水平的明显增加说明门静脉癌栓内的肝癌细胞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自然凋亡坏死的过程 ,缺氧和TNF α可能参与了肝癌细胞凋亡坏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患者常存在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而发生胆汁胃反流 ,容易被胃镜直接观察到或被99Tcm-EHIDA肝胆显像发现。由此联想到慢性胆系疾病患者也常存在Oddi (奥狄 )氏括约肌功能紊乱 ,是否也会发生肠液胆管反流并且可用核素显像方法发现 ?本文对一组正常人和一组慢性胆系病例进行了动态显像研究 ,证实了这种显像方法确实可以显示肠液胆管反流 ,同时可以显示胃反流 ;慢性胆系疾病患者可同时发生肠液胆管反流和胃反流 ,现予报告。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  1、正常人受试者 12例 ,其中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34~ 70岁 ,平均 4 5 6岁。既往身体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16例肝癌PVTT(A1组)中及其原发癌(A2组)和20例临床无转移的肝癌(B组)组织中的VEGF表达.结果 A1组和A2组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B组(P<0.01),A1组细胞平均光密度高于A2组(P<0.01).A1组的微血管密度高于A2组,A2组又高于B组(P<0.01).在A1组和A2组,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之间呈良好的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VEGF在肝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PVTT形成的主要因素; 微血管密度和肝癌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