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运用CNVplex高通量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对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胚胎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数目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为研究对象,用CNVplex高通量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对患者胚胎绒毛组织的13号染色体、18号染色体、21号染色体及性染色体数目进行快速检测。结果:通过CNVplex技术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对比,20例中有2例由于细胞培养失败而无法进行核型分析,其他18例用两种方法检测出的结果一致;其中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有12例,占总比的60%。结论:CNVplex技术在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数目异常诊断中具重要价值,为产前筛查及流产儿病因确认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的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血脂增高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或工作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煤矿职工脂类代谢状况,对铁法能源公司参加2010年度健康体检的259例男性矿工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进行了检测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2004年7月~2007年7月对门诊支原体、衣原体检测阳性的1747例NGU患者进行了认真的登记与统计.检测内容包括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并对支原体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抗生素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从全基因水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致病性的关系,建立血清标本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加酶切方法扩增及克隆HBV全基因组的新方法。方法设计了含SpeⅠ,SalⅠ及SapⅠ酶切点的引物,分别扩增1.15kb和2.05kb的单链及双链DNA区。经酶切及连接后获得HBV全基因克隆。结果用新建立的方法直接从少量血清中克隆了HBV全基因,转染HepG2细胞可表达抗原并有胞内复制。结论该法可用于对临床上HBV毒株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免疫途径及载体对乙肝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DNA载体结构及接种途径对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插入HBV表面抗原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1.1/SA(无抗性基因)和pcDNAI/Amp/SA(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肌注小鼠后比较其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同时比较不同接种途径(肌内、皮内、皮肤划痕)及CpG免疫刺激元件(ISS)对DNA疫苗诱生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pcDNAI/Amp/SA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1.1/SA。pcDNA1.1/SA的免疫效果可被ISS增强,而pcDNAI/Amp/SA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则可被ISS抑制;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以肌内注射最强,皮内注射免疫其次,皮下划痕法较弱。结论不同HBsAg表达载体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不尽相同;CpG免疫刺激元件在决定DNA疫苗免疫原性中起重要作用,可增强不含相应结构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皮内注射可诱发与肌内接种相似的免疫应答,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包膜抗原基因变异的意义。方法收集19例慢性乙肝患者的PBMC和配对血清,用PCR扩增PBMC及血清中HBV包膜基因片段(S,preS1,preS2),并对其中各5例PBMC及配对血清中的preS1和preS2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S、preS1和preS2片段在血清和PBMC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47%、100%和0、263%、263%。与HBVADR序列比较,10份标本HBVDNA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2份preS1和3份preS2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8份preS1和7份preS2的核苷酸序列,均发生了一个至多个位点的点突变。结论PBMC中存在的包膜基因不完整,因而不会形成完整的HBV病毒颗粒,故不支持HBV可潜伏于PBMC并发展成为体内HBV再感染的来源。preS1点突变编码的氨基酸位点,集中在aa21~47区域,可能会影响HBV的吸附和穿入,及组织亲嗜性的改变。HBV亚基因片段在PBMC中,是否会影响细胞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可作用于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特异性CD3^ T细胞比率,方法:筛选HLA-A2患者:将MHC:Ig双体融合蛋白试剂,加入HBV核心蛋白(C),聚合酶蛋白(P)及表面抗原蛋白(S)中HLA-A2限制性合成肽,与患者CD3^ 细胞作用,采用双重荧光抗体染色,用FACS检测各患者的特异性T细胞比率,同时设立各种对照管,结果:23/54例(42.6%)患者为HLA-A2,其中15例经用HBV C,P,S肽染色后,5例患者的特异性CD3^ 阳性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管,4例患者有结合S肽的特异性CDs^3 细胞,其中1例同时可结合P肽,1例仅与P肽结合,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与特异性肽结合的CD3^ T细胞比率较少,MHC:Ig双体融合蛋白技术使用方便,但非特异性染色率偏高,本技术可用于随访治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张蕾青  张德强  姚忻 《上海医学》1999,22(10):585-588
对比研究在外细胞培养系统中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紧名的复制与表达。方法髟克隆HBVDNA分别转染HepG2与293细胞系;p177tn与p3.8Ⅱ还转染了原代人胚肾细胞。培养后收集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HBsAg与HBeAg;提取转染细胞的DNA与RNA,进行Southern与Norhern印迹杂交检测细胞内HBVDNA与HBVRNA。结果转染HepG2细胞,HBsAg与HBeAg均有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虽然核苷类(核昔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治疗已取得较大成果,但调动患者的免疫应答也是控制和治疗慢性乙肝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型(IC)治疗性乙肝疫苗自1988年获同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以来,已经历20年的历程,现将研究历程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