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究SLE中医证候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积淀丰厚 ,内涵深邃。人类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应该基于对现代生命科学基本原理与最新进展的准确理解与全面分析。藉此 ,笔者将开展的利用芯片技术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证候的思路分析如下 ,以与同道共鉴。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候研究现状SLE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近年来 ,虽然一些干扰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消痤饮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消痤饮与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寻常痤疮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内服消痤饮加减方,西药组内服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组内服消痤饮与维胺酯胶囊,疗程6周.结果:三组的痊愈率分别为32.5%、30.0%和50.0%;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0%、65.0%、92.5%;联合治疗组与中、西药组比较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分别为0、17.5%和7.5%;中药内服安全,联合治疗可降低维胺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治疗寻常痤疮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现状及评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多脏器、多系统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可急性或慢性隐匿性发作,反复恶化与自行缓解常交替进行,病情日趋恶化,晚期常因全身多脏器衰竭、心肾损害而预后不良。我国初步调查SLE患者发病率为20~70/10万人,属高发地区。且近年统计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亦日趋年轻化。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随着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SLE的病死率有下降趋势,在90年代5年、10年、20年生存率已分别达97%、90%和80%。但是由于本病长期反复发作,西医治疗药物许多都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运用滋阴清热法治疗阴虚火旺型痤疮的临床经验。禤老认为现代人患痤疮,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过旺,导致肺胃血热,上熏面部而发痤疮。可采用滋肾泻火、清肺解毒的治疗原则,以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组成的消痤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嵌合的梅毒螺旋体优势表位抗原,建立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方法(double antigen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AS-EIA)。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选择梅毒螺旋体优势抗原表位,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优势表位基因,构建了梅毒螺旋体多优势表位嵌合抗原(rTpN15-TpN17-TpN47)表达载体,转化宿主菌BL21(DE3)进行表达,亲和层析柱法纯化获得高纯度融合抗原,并用其建立检测梅毒抗体的DAS-EIA。结果表达的优势表位嵌合抗原具有很好的抗原性。用其建立的嵌合抗原DAS-EIA检测确诊的50份阳性和30份阴性血,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都是100%。结论嵌合抗原DAS-EIA法具有比间接EIA和重组单抗原DAS-EIA更高的灵敏度和检出正确率,其检测水平已经达到国外TPHA的水平。该方法的建立为临床检测梅毒开辟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抗病毒胶囊治疗初发性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然后对豚鼠的大脑、脊髓、宫颈、阴道进行HSV鄄2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在各组动物中,4个不同部位均有病毒DNA的存在;不同部位的病毒拷贝量有差异,不同组之间相应部位比较也存在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脊髓、阴道处病毒拷贝量最高,大脑、宫颈处病毒拷贝量相当;生理盐水组与其它各组比较相应部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中药抗病毒胶囊组与阿昔洛韦组各处病毒拷贝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理可能为阻止HSV的潜伏和抑制HSV的复制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对斑秃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12)及转录因子T-bet 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 法,分别检测8例轻型斑秃、12例重型斑秃患者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PBMC 经原花青素(PC)刺激后IFN-γ、IL-12及T-bet mRNA的表达状况。 结果 植物血凝素(phytoaemagglutinin, PHA)及PC+PHA共同刺激重型斑秃患者PBMC后,转录因子T bet mRNA分别为0.581±0.148、0.419±0.113;IFN-γmRNA分别为0.689±0.219、0.430±0.162;IL-12 mRNA分别为0.198±0.056、0.136±0.035;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C可抑制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转录因子T bet及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1型反应,含PC的中药松针治疗斑秃有效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8.
朱培成  禤国维  陈达灿  范瑞强 《广东医学》2007,28(10):1685-1687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SP)对斑秃患者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8例轻型斑秃、12例重型斑秃患者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经APS刺激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Th2型细胞因子IL-10及转录因子T-bet 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及自身对照组比较,APS与PHA共同刺激斑秃患者PB-MC后可显著下调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及转录因子T-bet基因表达(P<0.05),逆转斑秃患者Th1型反应.结论 APS可抑制斑秃患者转录因子T-bet及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逆转Th1型反应,中药黄芪治疗斑秃有效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概括 ,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情况的综合 ,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辨证论治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证候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学向客观化和科学化迈进的重要基础。简单回顾了证候研究的成果 ,分析了目前证候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 ,提出证候研究有重要意义 ,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抗病毒胶囊配合黄芪颗粒预防生殖器疱疹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病毒胶囊配合黄芪颗粒预防生殖器疱疹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病毒胶囊配合黄芪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丽珠威治疗.结果:在复发频率方面,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皮损平均愈合时间方面,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胶囊配合黄芪颗粒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皮损愈合快,并可以预防生殖器疱疹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