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肿瘤杀伤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抗TNF—α单抚及抗IL—8抗体分别对银屑病患者血清及初发皮损进行检测。结果:寻常型银悄病患者血清中TNF─α浓度升高,初发疹度损表皮表达IL—8阳性,真皮仅炎细胞侵润无阳性表达.结论:TNF─α及IL—8协同作用是银屑发病机制的重要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草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的理论规律。方法 采用中药方剂治疗相应证型的掌跖脓疱病病人,并阐述疗效的内在规律。结果 治疗后疗效十分显著,疗效与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有明确的对应性。结论 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是认识与治疗掌跖脓疱病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多例尖锐湿疣病人用腐蚀性药物(足叶草酯、三氯醋酸)及激光除疣后,创面数月不愈,形成龟头炎的病人,现将其中典型2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例1 男,25岁。曾患尖锐湿疣,外用足叶草酯点涂2次,疣体脱落,但在冠状沟部残留米粒大小浅溃疡,经多方外用药治疗,3月未愈。皮肤科情况:冠状沟10点处,可见2cm×2cm大小溃疡,表面清洁,无渗出。诊断:浅表性龟头炎,外用自制复方氧化锌软膏(氧化锌软膏500g加入呋喃西林10g,庆大霉素800mg)3天无效。患者舌质红绛,两边尤著,苔黄,皮损位于阴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BC法及显微计数的方法对24名银屑病病人的连续性皮损进行观测,结果:T淋巴细胞的聚集密度与银屑病病理变化形式有关;结论:T淋巴细胞的聚集是银屑病病理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IL-8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利用IL-8抗体的免疫组化法对5名建党型银屑病初发疹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其表皮角朊细胞及细胞间桥反应的阳性;作者认为IL-I是银屑病发病中的重要启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鳞状毛囊角化病,发病较为少见,于1903年由日本土肥庆藏首先报告,并命名为此病.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我们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1例,取得极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工人.1996—03—12诊.患者2年前,在胸前区双侧腋下至乳房下,出现圆型、片状带有鳞屑的皮损,淡灰色,直径约2mm大小,境界明显,在片状鳞屑的中央有与毛囊一致的小黑点,其单个皮损稍游离,中央紧贴在皮肤上,边缘绕一色素减退斑.冬季加重,夏季减轻.舌瘦小,苔少质淡,有齿痕,脉左关及尺部细弱.2年来,月经每2~3个月1行,而且量很少、色浅.西医诊为:鳞状毛囊角化病.中医证属:血虚证、脾气虚弱.予以八珍汤加减.处方:熟地黄20g,白芍药20g,当归20g,川芎15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5g.5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皮损鳞屑已脱落,仅存中央小黑点,又嘱守方10剂,皮损已退,嘱服八珍益母丸2个月.复诊:月经正常,皮损未复发.随访半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商刚  陈艳  张岩 《航空航天医药》1999,10(3):125-127
目的 为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寻常型银屑病病理形成的持续性作用;方法:我们采取按时间顺序连续性取材,对其用抗IL-8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早期病理变化经微的皮损已经有了IL-8的表达,随着病理变化的日益典型化,IL-8的沉积部位下移,由表皮下层至真皮层;结论:IL-8是贯穿于寻常型银屑病病理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限局性硬皮病疗效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中草药合并针刺的方法,对2例限局性硬皮病人进行治疗,每10天观察一次,并参照现有的治疗标准;结果:发现限局性硬皮病皮损是逐步好转,很大部分可以转为正常皮肤,大大优于常见的治疗标准,结论:限局性硬皮病的皮损是可逆的,其病理形成与“血瘀”有关,与经络不通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叙述循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和循证医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临床医生应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循证医学实践的认识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病[1],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性发疹性热病,其特点是在发热3-5d后,热度突然下降,而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临床上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及抗炎抗病毒治疗,但疗效令人不满意.我们使用我院自制牛黄双口服液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