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农科建设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是未来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趋势。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面向辽宁省畜牧兽医产业的人才需求,结合锦州医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梳理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现状,把握新农科建设的发展动态和要求,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体系、构建“49318”实践培养体系、实施多元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从碎米花杜鹃叶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原花青素A-1(proanthocyanidin A-1,简称PAA-1)对Con A刺激的小鼠脾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调节作用,确定其免疫增强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通过不同浓度PAA-1协同Con A体外刺激,检测其对小鼠脾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结果 1)PAA-1各浓度在体外能增加Con A刺激的脾细胞分泌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细胞因子(IL-2、IL-12、IFN-γ、TNF-α)的分泌量;2)PAA-1对Con A刺激的脾细胞分泌的抑制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分泌量起抑制作用。结论 PAA-1是通过增加Con A刺激的小鼠脾细胞Th1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来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并使Th1/Th2的平衡向Th1方向移动,这对许多的Th2占优势的免疫紊乱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开发为新型免疫增强剂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体外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7~8日龄雄性小鼠睾丸,分离纯化精原干细胞接种在添加神经营养因子的培养基内进行增殖培养,7 d后更换添加干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结果 SSCs接种于Sertoli细胞饲养层上4 d后,出现了增殖现象,可见增殖产生SSCs克隆,AKP染色阳性,β1整合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RT-PCR扩增出长度约为120 bp的Oct-4和280 bp的c-kit条带.结论 小鼠精原干细胞在添加50 ng/mL GDNF的培养基内培养7 d后更换添加10 ng/mL SCF的培养基可以实现小鼠SSCs从增殖到分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布鲁菌属半套式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布鲁菌BCSP-31蛋白基因设计三条引物,扩增目的片段长223bP,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布鲁菌属半套式PCR检测方法。利用所建立的PCR方法对六个种布鲁菌和Y.CenterO:9,S.TyPhi,E.Coli O:157进行检测验证其特异性,通过对活菌计数检测验证其敏感性。结果检测结果表明六个种布鲁菌均可扩出223bP的目的片段,而Y.Center O:9,S.TyPhi和E.Coli O:157不能扩出目的片段。通过对活菌计数最低可检测到20个细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敏感、特异的布鲁菌病半套式PCR快速检测方法,为布鲁菌的检测和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周铁忠  陈宝利 《肉品卫生》2000,(3):40-40,3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该病1930年曾在美国北达利他州被发现,70年代在我国开始发生直到现在,发生规律和表现逐渐演变,给它的防制带来了困难。 下面就其发生特点和防制措施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碎米花杜鹃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原花青素A-1(Proanthocyanidin A-1,简称PAA-1)的免疫调节活性。方法:采用MTT法,通过PAA-1体外刺激,研究了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增殖、NK细胞杀伤活性及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和释放效应分子NO的影响。结果:PAA-1在浓度为5~100 mg/L时能刺激脾细胞增殖,增加腹腔巨噬细胞能量代谢能力,增强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及NO的分泌量,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YAC-1细胞的杀伤能力。结论:PAA-1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就是通过人为地改变生物体或生物大分子的基因型,考察其表型或者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从而揭示该基因与表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坤  高慎阳  周铁忠  毕聪明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6):501-503,I0001,I0002
目的分析TGEV M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试验确定TGEV M蛋白的B细胞表位和开发TGEV重组亚单位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以TGEV M蛋白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分别采用Garnier-Robson、Chou-Fasman和Karplus-Schulz方法预测M蛋白的二级结构,以及利用在线TMHMM Server v2.0软件分析M蛋白的跨膜区 之后,分别按Kyte-Doolittle,Emini和Jameson-Wolf方案预测TGEV M蛋白的B细胞表位 结果预测结果表明,在TGEV M蛋白N端共同α-螺旋区段为4个 共同的β-折叠区段分别为13个 共同的转角区域分别为7个 柔性区域为12个 M蛋跨膜区3个 结论TGEV M蛋白N端第19~43、103~109、138~155、198~205、220~228和237~257区段内或附近很可能是B细胞表位优势区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