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74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254篇
内科学   177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372篇
综合类   597篇
预防医学   220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36篇
  1篇
中国医学   202篇
肿瘤学   5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不同途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兔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方法 将新鲜配制的标准表皮葡萄球菌混悬液0.5 ml以0.1 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侧脑室将制作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将50只细菌性脑室炎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静脉组(Ⅰ组,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单纯动脉组(Ⅱ组,颈内动脉注射万古霉素)、联合静脉组(Ⅲ组,先静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动脉组(Ⅳ组,先颈内动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万古霉素),对照组(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组10只。所有动物均12 h给药一次,直至动物死亡,最多给药6次。结果 Ⅰ组、Ⅱ组给药后96 h内无动物死亡,Ⅲ组给药后72~96 h死亡5只,Ⅳ组给药后72~96 h死亡1只,Ⅴ组给药后24 h内全部死亡。首次给药后1 h,Ⅰ、Ⅱ、Ⅲ、Ⅳ组脑脊液万古霉素浓度分别为(40.02±0.07)μg/L、(89.11±0.19)μg/L、(69.02±0.17)μg/L、(118.13±0.31)μg/L;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72 、96 h,Ⅳ组肛温、外周血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均明显低于Ⅲ组(P<0.05)。结论 经颈内动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万古霉素治疗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或动脉注射万古霉素以及经静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万古霉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评价有机磷农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关系,为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8月公开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PubMed和EMBASE关于有机磷农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计算有机磷农药的合并OR值及其95%CI,并对文献的研究人群和有机磷农药使用方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9篇文献,5 833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1 404人,对照组4 429人。结果显示有机磷农药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风险(OR=1.97,95%CI:1.60~2.44)。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风险(OR=2.01,95%CI:1.52~2.66)高于欧美人群(OR=1.93,95%CI:1.39~2.67);使用单一有机磷类农药(OR=2.15,95%CI:1.60~2.88)比使用有机磷类农药的混配制剂(OR=1.82,95%CI:1.34~2.47)更易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 有机磷农药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减少有机磷农药的暴露,可以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关元三阴交联合应用治疗LUTS/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同期就诊LUTS/BPH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盐酸坦索洛新缓释胶囊治疗,试验组使用艾灸关元、针刺三阴交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QOL和Qmax测定,对比其改变情况,并在整个治疗期间观察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关元三阴交联合应用治疗LUTS/BPH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显微夹闭术治疗的1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分为ERAS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ERAS组应用ERAS优化措施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结果 ERAS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31%;P<0.05)。ERAS组护理满意度(88.33%,53/62)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35/52;P<0.05)。结论 ERAS理念用于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围手术期管理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信息化综合防控体系在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某院收治的120例MDRO感染患者设为A组,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某院行信息化综合防控体系干预的90例MDRO感染患者设为B组,比较两组MDRO控制效果、抗菌药物使用及送检情况。结果:B组MDRO知识合格、MDRO感染上报比例高于A组,MDRO医院感染比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抗菌药物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监测可提高医务人员对MORO疾病知晓情况、MDRO感染上报,遏制细菌耐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降低MDRO医院感染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8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组选择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双侧切口双侧解剖钢板内固定组选择双侧切口双侧解剖钢板内固定。分析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失血、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僵硬发生率。结果双侧切口双侧解剖钢板内固定组视觉模拟评分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失血、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僵硬发生率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侧切口双侧解剖钢板内固定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住院病历夹的细菌污染情况,为采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长沙市第四医院所有病区正在使用中的病历夹抽样,完成一次随机生物采样分析,同时分别采用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200 mg/L)消毒后的表面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检测。 结果 共对153份病历夹采样,病历夹染菌率76.47%,内科(69.86%)、外科(84.29%)、监护病房(70%)三者病历夹染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球菌在内科、外科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科病区较多见。其余菌种在病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消毒病历夹后第1 d和第7 d两者之间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第3 d两组比较含氯组污染率明显低于酒精组(P<0.01),含氯消毒剂维持时间更长。 结论 住院病历夹的清洁消毒工作应引起医护人员及病区管理者的重视,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频次,建立监测、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病历夹的清洗消毒效果,保障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