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应用方法,分析影响疗效及胰岛素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 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总体胰岛素泵应用情况,在初诊、老年伴肥胖或感染等特殊情况下胰岛素泵应用上的差别.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总体血糖在(5.7±2.6)d达标,达标时单位胰岛素用量为(0.69±0.31)U·kg-1·d-1;初诊组达标较快,达标后胰岛素减量更早,幅度更大,达到临床缓解的比例更高;老年组夜间基础率较低,且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较大;伴肥胖组餐前胰岛素用量较大,但低血糖风险较低;伴感染组胰岛素用量较大,主要是基础率明显增加;血糖达标天数和胰岛素用量主要与感染、基础血糖及肥胖显著相关.结论 对不同人群的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应用方法存在着差别,患者的感染、基础血糖和肥胖指标有助于确定初始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计数(CEC)、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聚桂醇组(n=45,采用超声引导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进行治疗)和常规治疗组(n=45,采用常规剥脱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CEC、ET-1及NO等临床相关指标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聚桂醇组术中时间[(81.79±16.88)min比(40.55±10.19)min]和住院时间[(3.94±1.36)d比(2.17±1.31)d]均显著缩短,住院费用[(7640.15±1025.11)元比(3998.89±910.67)元]显著减少(P均=0.001);术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聚桂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7.78%比4.44%)显著下降,病情Ⅰ级比例(6.67%比25.00%)显著增加,Ⅳ级比例(17.78%比4.44%)显著下降,外周CEC[(5562.48±1194.73)个/L比(4655.87±1209.88)个/L]、ET-1[(70.32±10.30) ng/L比(62.95±13.78) ng/L]水平均显著降低,NO[(1.27±0.42)μmol/L比(1.59±0.51)μ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给予超声引导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及经典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入选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6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和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初发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24例(经典1型糖尿病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糖尿病病程、咽痛、咳嗽、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入院时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酐、血钾、白细胞计数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经典1型糖尿病组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发病年龄升高[分别为(46±6)、(19±6)岁,t=9.89,P<0.01],糖尿病病程明显缩短[分别为(3.5±2.7)、(52.5±32.6)d,t=3.63,P<0.01],咽痛、咳嗽、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明显增多[分别为50%(3/6)、0(0/24),x2=13.33,P<0.01],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亦增多[分别为83%(5/6)、0(0/24),x2=24.00,P<0.01].与经典1型糖尿病组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组入院时随机血糖升高[分别为(44±7)、(23±4)mmol/L,t=9.22,P<0.01],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分别为(7.1±1.0)%、(14.4±2.2)%,t=7.66,P<0.01],餐后2 h C肽减少[分别为(0.21±0.17)、(0.58±0.39)μg/L,t=2.29,P<0.05],丙氨酸转氨酶增高[分别为(206±124)、(10±2)U/L,t=8.18,P<0.01],肌酸激酶升高[分别为(1038±447)、(79±10)U/L,t=11.11,P<0.01],肌酐增加[分别为(179±39)、(55±16)μmol/L,t=12.33,P<0.01],血钾升高[分别为(5.2±0.7)、(3.4±0.8)mmol/L,t=5.07,P<0.01],白细胞计数增多[分别为(21.0±8.1)×109个/L、(6.0±1.9)×109个/L,t=8.64,P<0.01].结论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代谢紊乱更为严重,免疫反应更加强烈,容易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胰岛素作为泵用胰岛素已有较多的经验,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应用尚不广泛,文中旨在比较这2种剂型在泵输注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应用特点. 方法:共34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以门冬胰岛素和优泌林R作为泵用胰岛素进行CSII强化治疗(门冬胰岛素组173例,优泌林R组172例),监测1d 9次末梢血糖(3餐前后,睡前,0AM和3AM),并观察不同时间段胰岛素用量. 结果:2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4.40±2.16)d和(5.68±2.29)d,门冬胰岛素组达标时间较短(P<0.05),达标时2组每日胰岛素用量类似;门冬胰岛素组白天段基础率较低,但中餐前大剂量较高;泵治疗后2组各时间点血糖均明显降低,但门冬胰岛素组对空腹和早、晚餐后血糖控制更好,低血糖的发生明显较低(P<0.05). 结论:在CSII强化治疗中,门冬胰岛素可更快、更有效降低血糖,且低血糖风险更低;优泌林R组基础率占日总量的比例较低,主要是白天段基础率.  相似文献   
5.
6.
与时俱进,加速教学改革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加快教学改革进程的必要性,结合对国外专家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探讨,总结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锐胰岛素泵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既往研究发现,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输注人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夜间低血糖发生比例较高.我们通过对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人胰岛素优泌林R在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中应用进行比较,以了解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胰岛素泉输注诺和锐低血糖发生率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伴与不伴感染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治疗,发现感染组平均胰岛素用量(0.67±0.24U·kg-1·d-1),较非感染组(0.60±0.18U·kg-1·d-1)高(P<0.05);主要为基础率高,餐前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血糖达标和胰岛素用量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血糖水平和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疗效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感染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及经验.方法 680例住院的T2DM患者,感染组178例,非感染组502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疗程为8~14 d,均未合并口服降血糖药物,观察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及其胰岛素泵的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治疗情况.结果 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4.0±1.2)d,此时所需胰岛素总量为(0.73±0.28)U/(kg·d),基础量为(0.40±0.22)U/(kg·d),基础量占全天胰岛素总量的(58±17)%,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为(0.03±0.24)次/例,生化低血糖发生率为(0.09±0.31)次/例.感染组胰岛素基础量为(0.46±0.30)U/(kg·d),胰岛素总量为(0.79±0.33)U/(kg·d),非感染组胰岛素基础量为(0.38±0.20)U/(kg·d),胰岛素总量为(0.69±0.24)U/(kg·d),两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胰岛素泵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4.0±1.2)d,T2DM合并感染患者的胰岛素基础量及胰岛素总量均较非感染患者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变异与肥胖、2型糖尿病(T2DM)和胰岛素抵抗有关。β3-AR基因多态性是通过自主神经来影响代谢的,在β3-AR受体结合、信号转导和调节机制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对脂肪组织及脂质分解反应的消失。因此,加速了肥胖及其相关的T2DM、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其他的研究表明,β3-AR可使解耦联蛋白(UCP)及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的表达增加,并且β3-AR与这两种基因联合变异在肥胖、T2DM和代谢综合征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