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PLC)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是将人体体液或者血液中的某些微小的成分通过特殊的方法富集,再进行浓缩,扩增和荧光染色等处理后,用专门的设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体液中具有的肿瘤或基因特征的信息,实现了对人体内的肿瘤相关状态从新的角度进行监测的方法。液体活检研究提供了可能早期发现肝癌,评估术后疗效和预后的新途径。液体活检技术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游离核酸(CFNA)和外泌体(exosomes)检测,它们在检测技术和临床应用方面各有特色,新近的PCR+分子测序技术将有助于此项研究。作者对肝癌液体活检的几种类型和特点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随访 4 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病人 ,其中 2 1例病人术后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肿瘤复发时间和生存期。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因素。结果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单纯手术切除病人的肿瘤平均复发时间 6 .1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10 .3个月 ,其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4 5 .9%、4 .2 %、0 %、0 %。术后行TACE的病人肿瘤平均复发时间 11.1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 2 0 .7个月 ,其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6 2 .2 %、5 6 .3%、35 .6 %、2 8.5 % ,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病人 (P <0 .0 5 )。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影响术后TACE的疗效。结论 :TACE推迟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的肿瘤复发时间 ,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肿瘤细胞分化 ,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状态、临床意义以及肝癌切除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群的表达频数,分析其与肝癌病理特征及肿瘤TNM分期的关系,并进一步观测肝癌切除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频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CD4^+Foxp3^+、CD4^+CD25^+T细胞频数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调节性T细胞群表达和肿瘤数目、血管侵犯及TNM分期均明显相关。肝癌切除术后第1天调节性T细胞频数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周时调节性T细胞表达出现最高峰。结论: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群表达增加;调节性T细胞可能主要在肝癌病程演进的较早阶段发挥作用;肝癌切除可能降低肿瘤相关性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纤维蛋白原对肝外科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Fib。57例肝切除术后第3d PT高于13.0s,Fib低于300mg·dl-1,随机分成应用Fib组和对照组,隔天静脉滴注Fib 1~2g。结果:肝移植组术中Ⅱ期PT、KPTT明显延长,Fib显著下降,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术中Ⅲ期凝血指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延长的患者,应用Fib能够使PT时间缩短,Fib水平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凝血指标明显异常,尤以无肝期明显。在补充其他凝血因子的同时,选择性应用Fib更有助于改善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预防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1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根治性切除术后2~8周经肝动脉导管行栓塞化疗。化疗后皮下注射重组α干扰素2α(罗扰素),第1~4周自100万单位渐增至450万单位维持12周。每周3次,4~6周后重复栓塞化疗一次。结果 9例患者随访超过1年,1例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肝内复发。结论 罗扰素可能有助于减少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6.
下肢慢性郁血综合症,还有其它一些命名,是下肢静脉慢性机能不全的结果,它常严重损害健康,据估计在英国约有0.5%的人罹患此症,而在美国每年则因此丧失约200万个劳动日。己经证实,本症的发病率是下肢动脉慢性机能不全的10倍。但是多年来对它的发病机制缺乏了解、甚至将其视为局部的皮肤病变而由皮肤科治疗。随着对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上己有很大进展。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治疗方面的近展进行综述。临床表现主要为小腿慢性郁血性改变,即小腿下部尤其是足踝部肿胀、皮炎、色素沉着,患肢有抽痉样疼痛和静脉性跛行,最终则有郁血性溃疡形成。这种溃疡大  相似文献   
7.
下肢慢性郁血综合症主要为下肢静脉机能不全所致。其临床特征为足部肿胀,皮炎、色素沉着,患肢有抽痉样疼痛和静脉性跛行,最终有郁血性溃疡形成。我院自1987年5月开始,收治了18例下肢慢性郁血综合症病人。治疗时,除采取高位结扎或剥脱大、小隐静脉等传统手术外,同时采取腱袢替代瓣膜术和直接深静脉手术。手术疗效满意率达100%。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对此病的预后关系密切,现将护理有关方面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8.
前径路法全尾叶肝切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全尾叶肝切除的安全方法,为尾叶肿瘤的治疗提供可靠途径。方法 1997年3月至2000年9月因尾状叶肿瘤行全尾叶切除14例,其中9例采用前径路法联合逆行肝切除和血管外科技术行全尾叶切除(甲组),5例采用传统方法行全尾叶切除(乙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 甲组手术时间短于乙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P<0.01)、并发症少于乙组(P<0.05)、术后肝功能恢复比乙组快(P<0.01),随访结果优于乙组。结论 前径路法联合逆行肝切除及血管外科技术行全尾叶肝切除是安全可靠的,适合为尾状叶肝肿瘤行全尾叶肝切除。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报道南昌市第一医院腹都外科1985~1987年三年中因腹内感染性疾病使用甲硝唑787例。其中49例出现毒副反应,发生率为6.23%,肝胆胰疾患者的发生率又显著高于其他疾病,为9.31%,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