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G+菌、G-菌、幽门螺旋杆菌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杀灭效果。方法:选择10秒、30秒、1分钟、3分钟、5分钟和10分钟6个时间点,采用悬液定量杀菌实验进行观察。结果:使用现制的有效氯含量在45~75mg/L,pH值为2.7~3.0的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秒即可完全杀灭G+菌、G-菌、幽门螺旋杆菌及乙型肝炎病毒。结论:酸性氧化电位水杀灭微生物快速、有效,抗菌谱广,对乙型肝炎病毒亦具有强大的杀灭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2.
小肠疾病采用传统检查技术诊断困难,至2001年胶囊内镜检查系统问世,其诊断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胶囊内镜诊断具有无创、高效等优点,已成为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现回顾近年间我院1000例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小肠疾病中的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情况等,评价该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一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初步评价利用现有器械进行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了1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选择胃体下部前壁用针刀切开胃壁,置入黄斑马导丝和成型气囊扩张胃壁,内镜进入腹腔。在腹腔镜辅助下,以电活检钳通电切下肿大淋巴结2块,放入内镜网篮内,经胃壁切口进入胃腔、食管、口腔取出。以止血夹闭合胃壁切口后退镜。结果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取得成功。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瘤。经过1个疗程化疗后于术后第6天情况好转出院。无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利用现有器械进行人体腹腔镜辅助下经胃内镜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让更多学员能远在数公里之外的大教室或礼堂清晰地直观内镜专家的各种操作过程,可将内镜图像、X线或B超声影像及专家的操作实况外景等数幅画面同步传送到数公里外的观摩会场,通常运用的为有线电视、光缆和微波等几种传输方式。其中以微波传输最为优越,这种高保真...  相似文献   
6.
胰胆管汇流异常(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 biliary duct,AJPBD)是指在解剖学上胰管和胆管由于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形成过长共同管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致胆汁和胰液混流,引起一系列胆胰系病变,本病由本積(1916)、Babbitt(1969)、古味(1975)相继报道,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报告的例数日益增多,我院自1977年开展ERCP以来,共发现119例,约占ERCP检查总数的0.85%,其中男29例,女90例,男女比例1:3.1,年龄3~64岁,平均31.48±20.0岁,其中<10岁33例,11~20岁23例,21~30岁15例,31~40岁20例,41~50岁11例,51~60岁9例,>60岁8例,病史最短6h,最长32年,临床症状:发热36例,腹痛104例,恶心呕吐76例,黄疸43例,腹块12例,肝功异常49例,有淀粉酶增多史25例,胰胆管AJPBD的诊断,主要依据为ERCP片上共同管的长度和形态.具体长度为≥15 mm,按Komi对AJPBD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即胰管汇流到胆管上为P-B型,胆管汇流到胰管上为B-P型,胰胆管汇合形式复杂不能按上述二型分类者为复杂型.本组结果:胰胆管共同管长度为15~45 mm(22.4±16.0 mm),其中P-B型89例,B-P型35例,复杂型3例,各种胰胆疾病情况及AJPBD关系附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降部并纵行切开之,显露乳头创面出血点,检查出血原因,细丝线缝扎止血后缝闭十二指肠切口,行减压性胃造瘘.结果在本组1030例EST患者中,术后出现出血398例,需外科手术处理的2例,均为细小动脉出血,其中1例为切开部位出现变异血管,1例为切开部位有误,均经手术止血后而治愈.结论EST术后出现持续性出血多为动脉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外科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金属支架(Ultraflex stent)管是一种用一根具有弹性的铂合金单丝编织而成的金属网扩张支架,其具有自动扩张性,按放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狭窄或食管吻合口内,当完全扩张后,可形成一个直径18mm管状网架,对狭窄部位起扩张支撑作用。我院自1993年11月至1994年4月用Ultraflex stent管治疗食管、吻合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食管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分布的变化,以及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支架术后1、2、4、8周组织中CD3、CD19、CD68的表达状况,从而反映出巨噬细胞(MΦ)、T-淋巴细胞(T-LC)、B-淋巴细胞(B-LC)的浸润及分布状况。制备再狭窄组织的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组织中3种细胞的含量变化。采用特殊染色法分析组织中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0.
"Z"型及网状食管支架置入后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Z型及网状支架置入实验犬食管后局部的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Z型组和网状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或网状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 wk分批处死每组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能有效地固定食管支架.支架术后1,2 wk局部食管粘膜炎症反应显著,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食管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术后4,8 wk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并连接成片,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炎症反应缓解.两组实验标本病理形态基本相似,仅"网状"组于术后1,2 wk炎症反应明显,粘膜广泛出现溃疡.结论支架术后食管组织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4,8 wk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网状及Z型支架术后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网状支架术后局部炎性反应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