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09篇
  免费   1072篇
  国内免费   541篇
耳鼻咽喉   70篇
儿科学   278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699篇
口腔科学   210篇
临床医学   3293篇
内科学   1345篇
皮肤病学   150篇
神经病学   252篇
特种医学   4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931篇
综合类   4684篇
预防医学   2058篇
眼科学   149篇
药学   1889篇
  13篇
中国医学   2011篇
肿瘤学   39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414篇
  2019年   423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925篇
  2013年   746篇
  2012年   916篇
  2011年   979篇
  2010年   946篇
  2009年   881篇
  2008年   903篇
  2007年   1005篇
  2006年   923篇
  2005年   938篇
  2004年   775篇
  2003年   675篇
  2002年   536篇
  2001年   642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450篇
  1998年   394篇
  1997年   327篇
  1996年   324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293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125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7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7—10月本院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者4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的右心功能、Tei指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RVESV(20.51±6.23)ml、RVEDV(75.63±15.55)ml、RVSV(35.76±4.92)ml、RVEF(60.73±7.85)%,与对照组的(40.69±9.77)ml、(51.12±10.39)ml、(22.58±2.16)ml、(47.25±5.03)%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Tei指数为(0.89±0.40),与对照组的(0.27±0.13)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的方法,能够对患者右心功能做出明确的诊断,对患者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估都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3.
辛弗林是存在于枳实中的天然小分子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其衍生物研究较少。基于多靶点药物设计策略,采用分子拼接法,对辛弗林酚羟基和仲胺基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并合成了5个中间体和15个目标分子,所得化合物测试了抗人致病菌和抗真菌活性,发现2个中间体IM4和IM5抗大肠杆菌活性和阳性对照8种氟喹诺酮药物相当; TM1n对耐药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耐药白色念珠菌抑制活性强于氟康唑, TM1d和TM1f对白色念珠菌ATCC90023、TM1o及TM1f对耐药白色念珠菌以及TM1f对近平滑念珠菌ATCC2019的抑制活性均和氟康唑相当,都具有深入研究的潜力。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对人致病真菌具有高抑制活性的辛弗林衍生物,为辛弗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三级医疗机构营养科专业人才队伍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选取1 283家三级医疗机构调研临床营养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应用频数、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三级医疗机构营养科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医床比1:556.91,技床比1:841.30,医技比1.51:1,护床比1:1 031.31,均未达到文件标准,营养科医师严重缺编。结论应加强营养科专业人员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规范化培养体系,明确营养科职称评定和岗位技能考核制度,不断扩增专业人才数量,提升临床营养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CYP2D6基因多态性和代谢表型,为乳腺癌患者进行他莫西芬(TAM)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乳腺科确诊的17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CYP2D6基因的9个外显子进行全面具体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发现有5个CYP2D6等位基因变异位点:CYP2D6*10、CYP2D6*4、CYP2D6*7、CYP2D6*41和CYP2D6*5,其对应的发生频率分别为66.5%、5.9%、2.4%、0.6%和0.6%;其中,CYP2D6*10/*10基因型在乳腺癌患者中占据主导地位,发生频率为60.6%。结论:中国甘肃地区乳腺癌患者,多以CYP2D6*10等位基因、CYP2D6*10/*10基因型、TAM中间代谢型为主,这可为乳腺癌患者选择相应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本地区乳腺癌患者今后大规模的药物遗传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加味八珍汤联合催产素促进气血虚弱型足月妊娠孕妇宫颈成熟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气血虚弱型足月妊娠孕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催产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八珍汤治疗,两组未临产最多连用3 d。统计治疗后临床疗效、宫颈扩张速率、产程、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40/50)(P0.05);观察组宫颈扩张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且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8.00%(4/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0%(13/50)(P0.05),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联合催产素对气血虚弱型足月妊娠孕妇可有效促进宫颈成熟和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药理学吴茱萸致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