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例新生儿糖尿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型及探讨格列苯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并确诊的新生儿糖尿病患儿2例,对其进行常见致病基因KCNJ11、ABCC8、INS和GCK 4个基因测序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根据基因结果给予硫脲类药物试验性治疗。结果病例1的KCNJ11基因检测到3个杂合突变,其中Arg201His为已报道的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致病突变,余2个位点为无致病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ABCC8、INS和GCK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病例2的KCNJ11基因检测到2个杂合突变,位点与病例1非致病性突变位点相同,余基因测序未发现异常。给予病例1格列苯脲口服疗效满意,胰岛素减停后随访血糖平稳;给予病例2格列苯脲试验性用药,疗效不佳。结论新生儿糖尿病的遗传发病机制复杂,KCNJ11基因突变可导致新生儿糖尿病的发生,格列苯脲适于用治疗KCNJ11基因突变阳性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粤北地区学龄前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228例学龄前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0~1岁组、>1~3岁组、>3~6岁,按就诊时间分为4个季度.取患耳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表达的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小鼠热休克蛋白70(6811ScFv/mHSP70)融合蛋白包涵体变性、复性条件,以确定其最佳体外复性条件。方法大肠杆菌表达大量融合蛋白6811ScFv/mHSP70:①比较不同的裂解液(8mol/L尿素和6mol/L盐酸胍)对包涵体的裂解效率及其对复性蛋白活性的影响;②探索序贯稀释方法,以及氧化还原环境和复性液中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蛋白稀释复性的影响;③比较稀释复性和柱。卜复性对融合蛋白复性效率及活性的影响。采用Bradford法测定包涵体裂解液与复性后蛋白浓度。所有复性蛋白活性的检测均采用ELISA方法。结果以包涵体形式表达6811ScFv/mHSP70蛋白:①经6mol/L盐酸胍裂解包涵体的效率远高于8mol/L尿素,但前者复性所得蛋白活性低,6mol/L盐酸胍彻底裂解的包涵体经8mol/L尿素透析后再复性,复性效率显著提高;②序贯稀释方法可提高蛋白复性效率;加入0.5mol/L L-精氨酸可降低稀释复性过程中蛋白聚集物的产生,提高复性效率;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浓度比为1:5时,可提高复性后蛋白活性;③柱上复性可一步完成蛋白的复性和纯化,所得蛋白纯度较高,但复性效率和复性后蛋白活性较稀释复性低。结论本研究建立了6811ScFv/mHSP70融合蛋白的最佳复性条件:包涵体经6mol/L盐酸胍彻底裂解后,再经8mol/L尿素透析,然后进行序贯稀释复性,且复性液中加入0.5mol/L L-精氨酸和GSH:GSSH=1:5以提高复性效率和蛋白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在免疫功能正常的C57BL/6小鼠体内建立上皮性卵巢癌腹腔转移瘤模型及皮下瘤模型,为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外培养近交系C57BL/6小鼠卵巢上皮低分化腺癌细胞株ID-8,将对数生长期的ID-8细胞按1×10^7、5×10^6、1×10^6和1×10^5个细胞/只的剂量,分别接种于6~8周雌性SPF级C57BL/6小鼠腹腔及左侧肩部皮下,共8组,每组6只。观察腹腔瘤及皮下瘤的成瘤时间、成瘤率、腹水、腹腔肿瘤转移情况及小鼠生存期;处死小鼠时留取主要脏器、腹腔肿瘤及皮下肿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另外6只小鼠接种5×10^6个ID-8细胞,分别在4、8、16周后处死进行系统解剖,做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将不同数量的ID-8细胞接种C57BL/6小鼠腹腔及皮下后,成瘤率均为100%,腹腔瘤模型组:腹腔注射1×10^5,1×10^6,5×10^6,1×10^7个ID-8细胞,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41±6.7)d、(122.8±4.5)d、(83.4±7.2)d和(74.4±4.5)d,随着肿瘤细胞接种负荷增加,动物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皮下瘤组:1×10^7细胞组和5×10^6细胞组,1周左右成瘤;1×10^6细胞组,3周左右成瘤;1×10^5细胞组,6周左右成瘤。随着肿瘤接种负荷的增加,肿瘤直径和体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瘤模型类似人类Ⅲ、Ⅳ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皮下瘤模型更易于观察免疫治疗或药物治疗的疗效。在免疫功能正常的C57BL/6小鼠建立的ID-8细胞卵巢癌肿瘤模型,是适合于卵巢癌分子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18382scFv-Interleukin2,为卵巢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两段基因IL-2和18382scFv开放读框的编码序列克隆在一起,在CHO-K1细胞内人巨细胞病毒启动子的作用下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并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结果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这种小分子融合蛋白,既保留了与卵巢癌OC18382抗原结合的特性,又保持了IL-2的生物学活性。融合蛋白在细胞培养上清中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融合蛋白将IL-2靶向表达OC18382抗原的卵巢癌细胞表面化的同时,又能刺激IL-2依赖细胞株的增殖,从而诱发局部有效的抗肿瘤反应。既提高了融合蛋白的穿透组织能力和肿瘤组织部位的浓聚,又避免了大剂量全身应用细胞因子引起的副作用。结论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免疫基因修饰的卵巢癌肿瘤疫苗。方法 :利用口蹄疫病毒的内在性核糖体插入位点 (internalribosomeentrysites,IRES)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人B7 1、IFN γ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B7 1IFN γ。结果 :将PLXSN/B7 1IFN γ转染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 ,包装成病毒 ,经滴度测定后 ,转导卵巢上皮癌细胞系 3AO ,筛选稳定表达克隆 ,RT PCR和免疫流式细胞测定均可证实B7 1、IFN γ在同一转导细胞的共表达。结论 :口蹄疫病毒的IRES可提供B7 1、IFN γ的共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抗人卵巢癌单克隆抗体COC183B2单域(重链可变区,VH)抗体,以用于卵巢癌放射免疫显像和导向治疗。方法:将已分离的VH基因克隆入噬菌粒表达载体pFUW80中,将重组子转化琥珀突变抑制菌株XL1BLue,经辅助噬菌体M13K07援救后包装成噬菌体颗粒,表达产物通过ELISA测定活性。结果:VH基因克隆入噬菌粒pFUW80,双酶切鉴定见预期大小片段,表明克隆成功。表达产物经ELISA测定,待测值高出阴性对照2.5倍。结论:该抗人卵巢癌小分子单域抗体具有与相应卵巢癌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能力,有望用于卵巢癌放射免疫显像和导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6B11scFv代替肿瘤抗原免疫动物,观察是否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方法:将6B11scFv交联钥孔虫戚虫血蓝素,辅以弗氏佐剂反复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采用间接法ELISA,竞争抑制ELISA及免疫流式细胞法分析抗血清特性。结果:经ELISA检测显示,由6B11scFv刺激产生的抗抗独特型单链抗体(Ab3)能与6B11scFv和卵巢癌组织抗原OC1669特异性结合。竞争抑制ELISA表明,Ab3能有效抑制卵巢癌单抗COC1669(Ab1)与OC1669的特异性结合。免疫流式分析结果可见,Ab3能与表达卵巢癌抗原的人卵巢癌细胞系OV1细胞表面结合而不能与无卵巢癌抗原表达的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表面结合。从以上结果可以证明Ab3与Ab1的抗原结合特性相同。结论:6B11scFv能代替卵巢癌抗原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具有模拟抗原的作用,为6B11scFv作为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疫苗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颈肌上皮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诊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例头颈肌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并从生物学、诊疗和预后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其中腮腺3例,硬腭1例,鼻、鼻窦1例。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4例,1例放弃手术而行放、化疗。3例术后局部复发,其中2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行二次手术或加颈淋巴结清扫术,2例出现远处转移;至末次随访,4例死亡,1例无瘤生存(术后10个月)。结论头颈肌上皮癌是预后极差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腮腺,鼻、鼻窦者极为罕见;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较高,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