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印建荣  李东野 《现代医学》2012,40(3):272-275
目的:研究动脉内血压脉动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血压脉动指数的因素。方法:选择215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经右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检查,计算Gensini积分;同步记录升主动脉、肱动脉及桡动脉血压参数,并计算相关脉动指数,结合年龄、血糖、血脂、体重指数及超声心动图等参数,研究动脉内血压脉动指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动脉内血压脉动指数的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年龄、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中心脉动指数、中心脉压、肱动脉脉压、肱动脉脉动指数、射血分数均与Gensini积分相关(P<0.05),动脉内血压脉动指数主要与年龄和女性呈正相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414,P=0.01)和肱动脉脉动指数(β=0.287,P=0.04)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结论:动脉内肱动脉血压脉动指数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是冠心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30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拔鞘管前7例,拔鞘管后23例。经及时处理,患者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均得以恢复正常。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及拔除鞘管前后应做好充分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可有效预防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性质判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30例]行256层I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对主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狭窄程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以重度狭窄为主,B组则中度以狭窄为主。两组斑块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B组以易损斑块为主;而A组则以硬化斑块为主。结论256层ICT冠脉成像可对斑块性质进行良好评价,对冠心病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电图表现分别为Ⅱ级缺血、Ⅲ级缺血患者对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对Ⅱ级缺血患者进行溶栓治疗75例,其疗效与67例Ⅲ级缺血患者相比较。结果Ⅱ级缺血溶栓组冠脉再通率65.33%,住院期间心衰发发生率5.33%。Ⅲ级缺血组再通率47.76%,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17.9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Ⅱ级缺血比Ⅲ级缺血的患者对溶栓治疗具有更高的再通率,较低的心衰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发现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男25例,女9例,年龄40~70岁),应用MSCT(GE Light Speed 16,16×0.625薄层扫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于两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了两种检查而无严重并发症。在408个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段中,387个(93%)血管段可以被MSCT检查评估,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敏感率为87%,特异性为96%,阳性预测率为89%,阴性预测率为98%。结论16×0.625 mm时间分辨率扫描的MSCT对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冠心病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药物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联合组在常规组药物支架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比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联合组比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组更低,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欣维宁联合药物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各项指标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ST段变化与心功能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60例,比较PCI术前及术后1h相关导联抬高ST段的总和,按术后ST段回落程度分为两组:A组(36例):ST段下降程度≥50%;B组(24例):(ST段下降幅度<50%。观察患者PCI术前、术后10d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PCI术后10d、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前Killip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0dKillipⅠ级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3个月LVEF值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后1hST段的变化可反映PCI术后的心功能情况,对高危患者早期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时患者脑利钠肽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将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之间收录的74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的进行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利钠肽水平变化。结果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利钠肽的水平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变,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脑利钠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美托洛尔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大大地改善患者脑利钠肽水平,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以及大剂量氟伐他汀强化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氟伐他汀(40 mg·d-1)治疗3个月以上不能达标的混合型高血脂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即大剂量氟伐他汀组(80 mg·d-1,n=35)和联合治疗组(氟伐他汀40 mg·d-1+非诺贝特200 mg·d-1,n=35),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12周时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明显,大剂量氟伐他汀组较联合治疗组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三酰甘油(TG)下降的幅度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大剂量氟伐他汀组(P<0.05);联合治疗组3项指标(TC、LDL-C、TG)均达标的总达标率高于大剂量氟伐他汀组(P<0.05);联合治疗组合不良反应与大剂量氟伐他汀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结论 氟伐他汀(40 mg·d-1)与非诺贝特(200 mg·d-1)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较单独用药更有效、更全面地改善各项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氯比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氯比格雷负荷剂量150 mg组40例和氯比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组40例,联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氯比格雷负荷剂量150 mg组与氯比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组血管再通率、2周内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IMI主要出血、轻微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I小出血在氯比格雷负荷剂量150 mg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比格雷负荷剂量150 mg组与氯比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组联合尿激酶溶栓效果相当,低负荷剂量组小出血发生率低,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