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同期PF (奈达铂加氟尿嘧啶)、TP (紫杉醇加奈达铂)化疗治疗局部及区域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2010年间收治的152例Ⅲ、Ⅳa期患者资料,其中80例IMRT同期PF化疗,72例IMRT同期TP化疗,两组患者总化疗疗程至少为2个周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χ2检验两组急性不良反应。
结果 随访率100%。IMRT同期PF和TP化疗组2年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疾病相关死亡率分别为95%和97%、82%和83%、81%和79%、13%和12%(χ2=0.03、0.02、0.62、0.22,P=0.861、0.881、0.431、0.638);≥3级白细胞减少、≥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血小板减少、≥2级肝功能损害、≥3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3%和60%、23%和47%、14%和28%、8%和18%、12%和25%(χ2=11.33、10.29、4.59、3.94、3.94,P=0.001、0.001、0.032、0.047、0.047)。
结论 IMRT同期TP方案较PF方案化疗在鼻咽癌中并未显示出生存优势,且不良反应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IMRT对原发于韦氏环早期DLBCL的疗效、预后、放射剂量及不良反应。 方法 收集2008—2015年Ⅰ、Ⅱ期韦氏环DLBCL病例 80例,放化疗为主,3例单纯放疗。化疗后CR 24例,PR 53例。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引流区IMR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不良反应分级使用RTOG标准。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4个月,5年LRC、OS、PFS率分别为94%、88%、84%。DVH显示PGTV最高、平均和最低剂量分别为54.47、52.27、38.83 Gy。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为OS影响因素(P=0.009、0.002),年龄>60岁、IPI≥2分及LDH升高为PFS影响因素(P=0.001、0.035、0.007)。全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1级 12例、2级 53例、3级 8例,晚期不良反应口干1级 16例、2级 13例。 结论 应用IMRT技术治疗原发韦氏环的早期DLBCL,获得了较理想的LRC、PFS、OS率,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计划与初始计划的差异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13例行根治性IMRT的鼻咽癌患者在放疗第21次时行螺旋CT扫描,以热塑面膜上的3个激光定位标记点作为参考标记,将首次治疗计划复制到新CT图像上,利用调强计划系统进行正向计算,得到原计划在第21次时的实际剂量分布,并与初始计划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第21次时,腮腺体积均有减小,左侧减少(10.53±6.73)cm(t=5.637,P=0.000),右侧减少(10.49±11.31)cm(t=3.345,P=0.006);左腮腺V26为(2.20±2.64)%(t=3.016,P=0.011),右腮腺V26为(2.13±2.96)%(t=2.596,P=0.023),而双侧平均剂量Dmean与V(50Gy)无统计学意义。脑干Dmax为(3.18±5.56)Gy(t=2.066,P=0.061),脑干D1cc为(4.00±5.30)Gy(t=2.723,P=0.019)),脑干D1%为(4.22±6.27)Gy(t=2.426,P=0.032)。脊髓D0.1cc为(7.59±6.90)Gy(t=3.969,P=0.002),脊髓D1cc为(3.96±3.95)Gy(t=3.618,P=0.004),脊髓Dmax为(8.49±6.01)Gy(t=5.094,P=0.000),脊髓Dmean为(2.05±2.79)Gy(t=2.657,P=0.021)。靶区Dmax为(1.12±2.54)Gy(t=1.583,P=0.139),靶区Dmin为(2.72±6.51)Gy(t=1.509,P=0.157),靶区Dmean为(0.12±0.49)Gy(t=0.908,P=0.382)。此外,垂体、晶体、眼球、颞叶剂量等均无显著意义。在分析剂量变化与体重、T分期、N分期、位置变化(以齿状突为参考点)的研究中,仅显示T分期影响脑干的Dmax值(r=0.561,P=0.046),其余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虽然靶区的剂量变化不大,但是脑干和脊髓的剂量增高明显,差异较大,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再次CT重新勾画计算,以保护脑干和脊髓。  相似文献   
4.
初治鼻咽癌患者腮腺淋巴结转移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2008年1-10月.372例病理学证实的初治鼻咽鳞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其中234例为调强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近结束时均行MRI扫描。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均加做增强定位CT扫描。回顾性分析以上病例影像学资料,分析腮腺淋巴结转移病例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结果]10例(2.7%)初治鼻咽癌(均为Ⅲ期或Ⅳ期)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90%发生在鼻咽主要病变一侧。40%为腮腺内多发肿大淋巴结,60%为单发病变:影像学上可分为鼻咽原发病变直接侵犯、邻近淋巴结引流区有巨大转移淋巴结及无腮腺侵犯的孤立性淋巴结转移三类。[结论]Ⅲ~Ⅳ期鼻咽癌、鼻咽原发病变侵及腮腺深叶、邻近淋巴引流区巨大淋巴结转移或包膜外侵犯为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腮腺淋巴结转移可能,不应过分强调患侧腮腺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治疗前与治疗中后期的治疗计划CT的比较确定接受调强放疗鼻咽癌患者的体位偏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比较前后两次CT扫描间脊突、鼻中隔、茎突尖、枢椎齿状突、第四五颈椎间隙的位置相对于等中心位置变化情形,把治疗前设计的计划移植到后一个CT上,计算并比较靶区体积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结果]各研究点中,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的偏差大于3mm的分别有10%、25%和60%,下颈部位各个方向的偏差明显大于头部;鼻咽原发灶和阳性淋巴结的最低剂量下降最大为4.0Gy和12.6Gy;CTV1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的最低剂量下降最大为1.4Gy和4.9Gy;脊髓和视神经的最高剂量最大增加5.5Gy和6.5Gy,脑干D5最大增加4.2Gy,垂体D10最大增加为25.1Gy,腮腺D50最大增加为17.7Gy。[结论]治疗后期鼻咽癌患者体位尤其是下颈部的偏差比较大,会给靶区尤其是正常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及放疗止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放射治疗是骨转移疼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回顾本院1993年至1996年收治的50例肺癌骨转移病例,对其诊断及放疗止痛加以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50例均为肺癌骨转移,放疗止痛患者。男39例,女11例;年龄32...  相似文献   
7.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其发病与胆囊管梗阻,胆囊局部缺血,胆汁淤积,细菌感染,代谢障碍,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与肝胆疏泄不畅,湿热蕴结有关。在此期如治疗不善则易转化成慢性。自1995年6月至2004年5月,笔者用自拟的栀子茵陈汤治疗急性胆囊炎38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直肠癌术后放疗后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直肠癌术后放疗已死亡病例156例,87例行术后放疗,69例行复发后放疗。放疗方法为^60Co或15MVX线前后野外照射,放疗剂量DT37.8~80Gy,DT45Gy以上采用缩小野加量,疗程29~96d。前后野剂量比为1:2或2:3。结果 术后放疗死于局部复发及血行转移分别为34.5%、65.5%,复发后放疗死于复发未控及血行转移分别为66.7  相似文献   
9.
10.
连续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方案(CHART)及后续的周末休息CHART方案(CHARTWEL)是英国卫生管理部门推荐的非小细胞肺癌标准放疗方案[1],但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