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2例血管性病变误诊为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性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经脾脏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SMCs)移植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建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将SCID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经脾脏注射组和对照组(n=10),经脾脏途径行hSMCs移植,采用肝功能检查、免疫荧光、荧光显微镜、网状纤维染色等方法观察hMSC移植前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小鼠肝腺泡结构的恢复与肝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SCTD小鼠肝功能在经脾脏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呈现显著性改善(28 d时,ALT:26.3U/L vs 50.1 U/L,P<0.01;AST:108.0 U/L vs154.3 U/L,P<0.05;ALB:40.0 g/L vs 31.9 g/L,尸<0.05).免疫荧光显示经脾脏移植的hMSCs在脾脏、肝脏均有较多量定植、分化与增殖.免疫荧光观察到脾脏移植后肝腺泡结构有较明显改善.结论:经脾脏途径行hMSCs移植能改善小鼠急性肝损伤肝功能,hMSCs在小鼠肝内生长良好,是hMSCs移植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 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3 例HSOS 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 例中8 例(34.7%) 近期曾服用中药( 其中4 例含有土三七),2 例(8.7%) 接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2 例(8.7%) 服用镇痛药( 含非甾体类药物),11 例(47.9%) 无明确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78.3%)、腹胀(73.9%)、肝大(21.7%)、肝区疼痛(26.1%)、黄疸(17.4%),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B 超检查见肝质地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呈“斑片状”,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明显变细,血流降低或消失,肝段下腔静脉多表现为受压变细;增强CT 示肝脏呈“地图状”强化不均匀;血管造影显示肝静脉远端小分支呈“枯树枝样”或“蜘蛛网样”改变;病理学表现为肝窦淤血、扩张,肝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中央静脉或小叶下静脉内皮水肿或纤维增生。经内科治疗18 例(78.3%)好转,1 例(4.3%) 未治,2 例(8.7%) 无效,2 例(8.7%) 死亡。 结论 服用某些中药、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是主要诱因,确诊需要病理依据,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可临床诊断,早期使用保肝、抗凝、改善微循环药物对改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a┐L┐岩藻糖苷酶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初探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郭荣斌孙晓华梁浩刘迎娣关键词肿瘤,肝,原发性;岩藻糖苷酶;甲胎蛋白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7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消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上常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经皮经肝胆系引流(PTB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接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评价此方法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经ERCP失败而采用PTBD与ERCP对接治疗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先行PTBD,将导丝超选通过梗阻段到达十二指肠,对接是指导丝经由PTBD通道导人十二指肠,再经十二指肠镜的活检孔道导出的过程,或导丝经十二指肠镜活检孔道沿PTBD通道通过梗阻段的过程。对接后行支架置人。结果8例均获得成功。采取右侧肝管穿刺3例,左侧肝管穿刺4例;一次性对接成功3例,分次对接5例,分次对接的患者ERCP在PTBD后1周至1年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TBD与ERCP对接是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的较好方法。该方法简便易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与ERCP对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与ERCP对接术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因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失败后,实施PTBD与ERCP对接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结果17例PTBD与ERCP对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获得成功。其中采取右侧肝管穿刺8例,左侧肝管9例;一次性对接成功14例,分次进行3例;术后4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46.89%;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43.05%。主要并发症为围手术期的胆道感染。结论PTBD与ERCP对接术是治疗ERCP失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另一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人外周血AFPm RNA 与肝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生物学反转录—巢式PCR 技术,检测了38 例不同肝病患者和9 例非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的AFPm RNA。结果 其检出结果分别为:对照组0/9 ;肝硬化组2/11 ;肝癌未发生转移组2/7 ;局部转移组6/12 ;远处转移组7/8 。其中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肝癌无远处转移与远处转移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及 P< 0 .05) 。另外,肝癌患者中,直径> 5 cm 组外周血中AFPm RNA 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 5cm 组( P< 0 .05) 。肝癌患者血清AFP> 400ng/ml 组外周血中AFPm RNA 阳性率具有明显高于AFP< 400ng/ml组(P< 0 .01) 。肝功能分级与外周血中AFPm RNA 阳性率无关。结论 人外周血中AFPm RNA 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可用于预测肝癌远处转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定性及定量检测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迎娣  梁敏  孙晓华  程留芳  汪鸿志 《癌症》2000,19(6):569-57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Nested PCR技术,检测了96例患者外周血中的AFP mRNA,并采用竞争PCR技术对其47你阳性患者AFP mRNA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 AFP mRNA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肝硬化组13.3%,肝癌未发生转移组42.9%,局部转移组(肝内、门脉及胆管癌栓)61.5%,远处转移组90.9%.肿瘤直径≥5cm组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DMT)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我院1974年1月至1999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8例PDMT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的部位、范围和病理类型,分析了内镜和X线表现,并探讨漏诊、误诊原因.结果PDMT占同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41%;男性多于女性;以腹痛、出血、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于降部的PDMT占68.75%,以腺癌最多见(79%);诊断以内镜、X线钡餐为主要手段,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结论应增强对PDMT的警惕性,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