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4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癣菌的药的敏感试验新方法。方法:建立反向扩散法,将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稀释成不同浓度加入固体培养基中,用定量取材器从沙保罗琼脂上切取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菌落,种子药物培养基中,并采用抑制率行回归分析。结果:药的培养基药物浓度越高,受试菌株生长菌落越小。接种标本的大小与菌落直径的大小呈正相关。接种标本取靠近菌落中央或边缘部位,对菌落大小基本没有影响。结论:反向扩散法具有可靠、迅速和重复性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近来研究发现,真菌及真菌感染可能是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之一,可以互相影响,甚至有些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会诱发真菌感染.故有必要了解熟悉念珠菌、马拉色菌及皮肤癣菌与银屑病的相互关系及鉴别诊断.就这些病原真菌与银屑病关系的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银屑病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毛囊虫皮炎、疥疮及虱病等均为皮肤科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前两者主要侵犯皮肤,后者主要侵犯头发、阴毛和腋毛。我们发现并诊治眼睑部位的阴虱、毛囊虫感染的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IV-1包膜蛋白V2区突变对V3区特异中和抗体与HIV-1中和作用的影响.方法 使用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L175P突变对于V3区中和抗体对HIV-1中和能力的影响,ELISA方法测定上述中和抗体对gp120蛋白单体的结合力.结果 V2区突变L175P可以改变多个V3区特异性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中和能力,但这些中和抗体对gp120蛋白单体的结合力不因V2区突变而改变.结论 V2区的L175P突变改变了gp120蛋白天然三聚体的结构,促进了V3区抗体的中和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V2 mutations on neutralizing ability of HIV-1-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Methods W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L175P mutation to the neutralizing ability of V3-specific antibodies by pseudotype virus and the binding affinity of those V3-spesific antibodies to gpl20 monomer by ELISA. Results We found L175P mutation changed the neutralizing ability of V3-specific antibodies. However, L175P mutation showed no effects on the binding affinity of these antibodies to gpl20 monomer. Conclus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the L175P mutation at V2 loop changed the natural trimmer structure of gp120 and enhanced the neutralizing ability of V3-specific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6.
HIV的中和抗体可以与HIV病毒特异结合并且阻断病毒侵入细胞的抗体.HIV中和抗体的靶位是病毒的膜蛋白上那些与细胞受体结合和膜融合有关的区域,抗体的结合与相关蛋白的构象紧密相关,目前的相关研究为抗HIV药物和杀微生物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HIV具有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因此,为设计有效的疫苗,需要对抗原进行理性设计,以便更有效的诱导广谱中和抗体.概述HIV的侵入机制,中和抗体与侵入关键蛋白、靶点以及抗HIV疫苗研究的关系和进展.
Abstrac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HIV can bind to the virus and inhibit HIV entry into host cells.The targets of HIV-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the sites associated with receptor binding or membrane fusion on the envelop proteins of HIV.Relevant studies have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anti-HIV medicines and microbicides.The neutraliza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conformation of related proteins.On the other hand, HIV has a latent ability to escape from antibodies neutralization.Therefore, the rational design of antigen to induce broad-spectrum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vaccines.This paper introduces HIV invasion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HIV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with entry-related crucial proteins,targets and anti-HIV vaccines.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卢立康唑等7种咪唑类药物对临床分离常见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3方案,检测5种共18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卢立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联苯苄唑7种咪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舍他康唑和联苯苄唑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几何均数)分别为0.03 ~ 8(0.067)、0.03 ~ 16(0.071)、0.03 ~ 8(0.207)、0.03 ~ 8(0.061)、0.03 ~ 16(0.187)和0.03 ~ > 16(1.050) mg/L。卢立康唑对5种念珠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敏感性,MIC范围0.03 ~ 8 mg/L ,几何均数为0.087 mg/L,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 mg/L和0.5 mg/L。包括卢立康唑在内,各受试药物均有部分相对不敏感菌株。结论 除联苯苄唑外,其他6种咪唑类药物均对念珠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但存在少数相对不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前,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但其诊断、治疗和预防仍存有许多问题,核心就是人们对真菌感染的发生、发展机制尚缺乏深入了解.尽管这些年在真菌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微观和细节,如真菌毒力因子、适应因子、信号传导、致病基因表达与调控、宿主细胞与真菌细胞相互作用、抗真菌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真菌耐药机制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实验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成临床可用的医疗技术或手段,无疑是一漫长过程.在等待这些新进展成功转化之前,不妨换个角度,即从生物学原理和进化论角度来诠释一下真菌致病的机制以及探讨适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菌落PCR在检测病原性丝状真菌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初步建立用于丝状真菌的菌落PCR检测技术,用19种丝状真菌标准株进行验证,所有菌落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选取8种菌株的菌落PCR产物和酶切结果与常规PCR进行比较,检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19株菌中有16株(84.2%)菌落PCR成功扩增内转录间隔(ITS)区,ITS区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正确,与NCBI数据库中相同菌种的相似度为96% ~ 100%;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的8株菌中,除构巢曲霉菌落PCR扩增结果为阴性外,其他菌种菌落PCR产物及酶切条带与常规PCR基本一致。结论 与常规PCR相比,菌落PCR检测丝状真菌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鉴定菌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用于丝状真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致病皮肤真菌流行病学研究——1986、1996、2006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国8大区1986、1996及2006年作全年临床所培养阳性的致病真菌作动态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全国8个大区2,5个省市3,4个单位所收集的1986年、1996年及2006年全年按统一方法培养出的致病真菌进行分析。结果:1986年共分离9 096株,其中皮癣菌有7 834株;1996年共收集19 009株,其中皮癣菌有9 570株;2006年共33 022株,其中皮癣菌有12 221株,共29 725株。在这每隔10年的调查分析显示:1986年1、996年度均以红色毛癣菌为首位菌,2006年则以念珠菌尤以白念珠菌为首位。总的趋势是皮癣菌逐渐减少而念珠菌和霉菌逐渐增多,1986年共分离计27个属、种;1996年共分出108个,而2006年则分离到117个属种病原真菌。结论:通过1986年1、996年、2006年前后21年每十年度调查全年结果,提示我国致病真菌时有变动。致病真菌均以红色毛癣菌居首,但其与念珠菌和霉菌的比率正逐渐降低,且在全国东、南、西、北、中八个大区之间亦互有变动,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