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亦是造成人类致残的重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复发性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中,只有溶栓治疗得到广泛认同,但由于其造成脑及脏器岀血的危险性较高,故有严格时间窗及禁忌证限制。只有极  相似文献   
2.
笔者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100例均来自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且于发病72 h内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为5~20分的非昏迷患者,对NIHSS的1a意识水平项目>1分的患者、脑出血、溃疡病、妊娠、过敏体质、脑血管畸形、免疫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不予入选.治疗时需使用溶栓类药物患者排除.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9~71岁,平均56.35岁.对照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1~73岁,平均58.46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尤瑞克林治疗,对照组予脑活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74.0%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d,治疗组NHI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d,2组NHI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凝血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PT、Fib及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早期给以正规、积极的抗结核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报道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应用鞘内注射异烟肼、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晚1次,血塞通400 mg+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3%vs 31.3%,P<0.05)。治疗组PT、Fib、APT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指标均显著改善,除血小板聚集率外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血小板聚集指数显著改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调脂联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颈动脉斑块脱落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小板黏附力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颈动脉斑块脱落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依据病情均给予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剂、调控糖尿病、调节血压及对症治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次,7 d后改为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日1次;且不考虑LDL-C水平,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次;若LDL-C≥2.6 mmol/L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每日1次。治疗14 d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调脂联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颈动脉斑块脱落型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和后循环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功能影像学及电生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后循环缺血诊断的正确率。一、后循环缺血的功能影像学研究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DWI通过快速序列和梯度脉冲来测量分子的净位移,反映  相似文献   
8.
刘立海 《疑难病杂志》2012,11(7):564-568
<正>随着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的明显增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等脑卒中发病的常见病因越来越多地被公众认识到。但是,很多脑梗死患者无常见致病因素,故把此类脑梗死患者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及比较128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CTA、MR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A诊断脑动脉狭窄较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正确率高,误诊率、漏诊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及MRA诊断脑动脉狭窄可靠性均很高,可视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查视神经系统脊髓炎疾病患者的空腹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抗AQP4抗体)水平,探讨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疾病中抗AQP4抗体的敏感性,并进一步研究抗AQP4抗体在神经脊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100例神经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抗AQP4抗体水平。结果按照研究界定标准,100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53例为阳性。在分别转染至pcDNA3.1及pcDNA3.1‐hAQP4质粒的FRT细胞上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免疫染色结果提示,AQP4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血清识别靶抗原为同种蛋白。结论抗AQP4抗体是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NMO‐IgG所识别的靶蛋白,在人体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