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法配合针刺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形态、HP感染和血清NO、IL-8、TNF-a的影响。方法:从70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60只用于模型复制,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三联组(以下简称西药组)、脾胃培元法组(以下简称中药组)、针刺组、脾胃培元法+针刺组(以下简称针药组),每组10只。各组经相应处理后采用快速尿素酶法、HE分别测定HP清除情况,测定血清NO、IL-8、TNF-a及胃黏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针药组清除HP的作用优于中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或0.01),对受损的胃黏膜形态也有明显改善,其血清NO、IL-8、TNF-a也明显低于中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或0.01)。结论:脾胃培元法配合针刺疗法可用于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法配合针刺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及Hp形态的影响。方法从70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用于模型复制,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三联组(以下简称西药组)、脾胃培元法组(以下简称中药组)、针刺组、脾胃培元法+针刺组(以下简称针药组),每组10只。各组经相应处理后采用快速尿素酶法、HE分别测定Hp清除情况及胃黏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针药组清除Hp的作用优于中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对受损的胃黏膜形态也有明显改善。结论脾胃培元法配合针刺疗法可用于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120例中风患者耳郭相应特定区域(枕、颞、额、皮质下、脑干)的病理表现,来探讨中风疾病在耳郭特定区域的变化规律,为丰富该疾病的耳郭望诊、指导临床治疗及对该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组120例,观察患者双侧耳郭相应特定区域的表现(变色、脱屑、折皱、凹陷等);对照组60人,其中30人为本院非中风病患者,30例为健康成年人,同样对其耳郭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阳性例数为107例,对照组非中风患者中阳性例数为5例,对照组健康成年人中阳性例数为0例,观察组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风患者耳郭病理反应在枕颞额、皮质下、脑干等脑血管相应区域,改变主要为变色、脱屑和皱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60例中风患者耳廓相应特定区域(枕颞额、皮质下、脑干)的病理表现,来探讨中风在耳廓特定区域的变化规律,为丰富该疾病的耳廓望诊、用以临床治疗及对该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组60例,观察患者双侧耳廓相应特定区域的表现(变色、脱屑、折皱、凹陷等);对照组60人,其中30人为本院非中风病患者,30例为健康成年人,同样对其耳廓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阳性例数为53例,对照组中非中风患者中阳性例数为5例,健康成年人中阳性例数为0例,观察组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风患者耳廓病理反应在枕颞额、皮质下、脑干等脑血管相应区域,改变主要为变色、脱屑和皱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穴压丸配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2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治疗组采取针刺、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的吞咽障碍改变情况和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2种治疗方法都有效,但是耳压配合针刺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实际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的状况、微生物送检情况、重要病原体的检出以及耐药情况。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1年11月21日00:00~24:00医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288例,实查279例,实查率96.88%。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51%,感染例次率2.51%,感染部位由高到低依次是下呼吸道感染、浅表切口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5.86%,治疗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为17.4%。结论现患率调查可真实、全面反映该院医院感染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今后制订、落实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弱刺激组、中刺激组和强刺激组各40例,分别在足三里、中脘、内关三穴进行不同针刺强度的治疗,治疗4周。结果:强刺激组总有效率为70.00%(95%CI=55.80%~84.20%);中刺激组总有效率90.00%(95%CI=75.98%~97.18%);弱刺激组为52.50%(95%CI=37.02%~67.48%);3组综合疗效比较(χ2=11.766 2,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组与C组比较(|R2-R3|=0.221 30.160 2,P0.05);总体症状积分参数比较,B组优于C组(P0.01);主症状积分参数比较,B组优于A组、C组(P0.01);胃动素参数比较,B组优于A组、C组(P0.01)。结论:中等刺激强度优于强刺激组的证据尚不够充分,而优于弱刺激的证据明显,其收益为OR=0.12(95%CI=0.04~0.41),NNT=3(95%CI=1.74~5.6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针刺强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弱刺激组、中刺激组和强刺激组各40例,分别在足三里、中脘、内关三穴进行不同针刺强度的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3组FD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而与其他2组相比较,中刺激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强、弱刺激组(P〈0.01),其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等症状积分有明显降低(P〈0.05),且血清胃动素结论显示3组血清胃动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中等刺激强度治疗能显著改善不同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并能提高血清胃动素的水平,促进胃排空,是治疗FD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十三味和中丸联合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肝胃不和型FD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十三味和中丸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胃胀、胃痛、喜太息、纳差、早饱、上腹部烧灼感、胁肋窜痛和大便不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和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SF-36总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组SF-36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十三味和中丸联合针刺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肝胃不和型F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