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叶菊  王银龙  牟志芳  刘克喜  康秀文 《浙江医学》2020,42(21):2317-2319,2326
目的分析ICU成人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成人手术后患者250例,术后转入ICU第2天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谵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110例)和非谵妄组(140例);分析术后谵妄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基础病、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身体约束、ICU机械通气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RS)、术后使用镇静、镇痛药;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总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及病死率。结果共110例患者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44.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岁、手术时间≥3h、术后VRS评分≥4分、ASA分级2级以上、APACHEII评分、身体约束、受教育程度、ICU机械通气时间、使用镇静镇痛药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谵妄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总住院时间较非谵妄组明显延长,治疗总费用、病死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ICU成人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众多,而术后谵妄患者的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诊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40例分为观察组11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病例的治愈率、昏迷到清醒的时间长短、阿托品的用量及灌流前后胆碱酯酶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例在治愈率、阿托品总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昏迷至清醒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液胆碱酯酶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较为满意,应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内毒素(ET)致兔感染性休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IL-6和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变化,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汀对感染性休克的保护机制。方法将50只日本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内毒素致伤空白组(空白组),地塞米松(DXM)干预组(DXM组)及3种不同剂量乌司他汀(UTI)干预组(U1、U2、U3三个亚组)。用ET(2mg/kg)一次性静脉注射复制兔感染性休克模型,达休克标准后空白组应用0.9%氯化钠溶液2ml,DXM组用DXM(1mg/kg)、U1组用UTI(2.5×10^4U/kg)、U2组用UTI(5.0×10^4U/kg)、U3组用UTI(10.0×10^4U/kg)分别溶于2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进行干预,检测休克0h和干预后1、2、4、6、12h血浆中TNF-a、IL-6水平,观察肺组织免疫组化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5组兔达感染性休克标准时血浆中的TNF-a、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休克后不同干预时间点TNF-a、IL-6的水平在UTI组与空白组及DX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在肺组织的表达空白组最高,U3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a、IL-6的水平及NF-κB表达在U1、U2、U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通路抑制TNF-a、IL-6的表达,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疾病(Cerbrovascular Disor-ders,CVD)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是造成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为减少致死率、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患者未能在早期治疗时间窗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为了了解我市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治时间现状,探索缩短患者治疗前延误的措施,我们对我院1999年~2002年期间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治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肾功能衰竭伴多器官衰竭(MODS)患者实施连续肾替代抢救治疗(CRR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普通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CRRT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尿素氮、血二氧化碳、血钾、肌酐、血氯、血钠等指标。结果普通组患者死亡10例(50.00%),治疗组患者死亡6例(30.00%),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钾、血钠、血氯、血二氧化碳均有明显改善,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肾功能衰竭伴多器官衰竭患者实施连续肾替代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内毒素(ET)致感染性休克兔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和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变化,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感染性休克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日本长耳大白兔随机分为ET致休克模型组(对照组),地塞米松(DXM)干预组(DXM组)及三种不同剂量UTI干预组(U1组、U2组、U3组3个亚组),每组10只.采用ET(2mg/kg)一次性静脉注射方法复制兔感染性休克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应用0.9%氯化钠溶液2ml,DXM组用DXM(1mg/kg)、U1组用UTI(2.5×104)U/kg、U2组用UTI(5.0×104)U/kg、U3组用UTI(10.0×104)U/kg分别溶于2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进行干预,监测兔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呼吸频率(RR)的变化,检测休克0h和干预后2h、4h、6h和12h等时间点血浆中的TNF-a、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在0h,5组兔的MAP、RR及TNF-a、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UTI亚组与对照组及DXM组在休克后不同干预时间点MAP、RR及TNF-a、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变化在对照组肺损伤最强,U3组最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在肺组织的表达在对照组最强,U3组最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RR及TNF-a、IL-6的水平和NF-κB表达在3个UTI亚组间随着UTI剂量的加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TI能改善ET所诱导的感染性休克兔的MAP、RR和 TNF-a、IL-6的变化,尤以大剂量改善效果更明显.UTI对ET所诱导的感染性休克兔肺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UTI的肺保护作用与剂量成正相关性.通过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通路抑制TNF-a和IL-6的表达是UTI肺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化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血清PQ清除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PQ中毒患者65例,其中14例拒绝接受H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余51例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常规HP组(25例)和强化HP组(26例)。3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常规HP组患者在洗胃后即给予1次HP治疗,强化HP组进行3次HP治疗,间隔时间为6 h。建立PQ标准曲线,3组均在HP前(T1)及HP后即刻(T2)、8 h(T3)、16 h(T4)抽取静脉血,利用曲线得出PQ水平,并计算PQ清除率。动态监测3组患者肌酐(Cr)、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服毒量、服毒至入院时间、入院时PQ水平、入院时Cr、BUN峰值、ALT峰值、AST峰值、WBC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Cr峰值、PaO2最低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Q标准曲线在0.25~16.00 mg/L有良好线性关系:y=0.031 6x+0.011 2。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PQ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强化组在T2、T3和T4时血清PQ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常规组在T2时血清PQ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强化组、常规组在T2、T3、T4时间点血清PQ水平均低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T3、T4时间点血清PQ水平低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HP组3次PQ清除率分别为62%(16/26)、42%(11/26)、31%(8/26),PQ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P<0.05)。常规HP组PQ清除率为56%(14/25)。常规HP组和强化HP组首次PQ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1,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强化HP组生存率为46.2%(12/26)、常规HP组为36.0%(9/25)、对照组为14.3%(2/14)。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206,P=0.027),其中强化HP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7.375,P=0.007),强化HP组生存率和常规H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7,P=0.248),常规HP组生存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8,P=0.109)。结论 强化HP有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状态,单次HP效果劣于强化HP治疗;急性PQ中毒患者应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多次给予HP治疗,HP治疗时间间隔不宜大于6 h。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心肺复苏术成功且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亚低温治疗,即将中心体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24 h。7 d后对2组复苏后神经功能良好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照组良好转归3例(10.0%),中度残疾6例(20.0%);不良转归6例(20.0%);死亡15例(50.0%)。观察组13例良好转归(43.3%),中度残疾3例(10.0%),不良转归2例(6.7%),死亡12例(40.0%)。结论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痛苦,结合抗感染、防止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58例,其中62例伴认知功能障碍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不伴认知功能障碍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随着IMT分级增加.MMSE得分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越厚,则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相关系数r=0.47,P<0.01),且IMT≥0.80mm组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IMT≤0.60mm组的1.68倍(OR=1.68).结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敏感指标.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严密监测IMT,以防止或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