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手术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收住持续性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复发组,19例)和窦律维持组(窦律组,41例)。分别比较2组射频消融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指标改变,以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较窦律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肺静脉隔离(CPVI)+其他消融比例高于窦律组(t=11.257,χ^(2)=2.121,P<0.01);消融后,窦律组血浆NT-proBNP下降高于复发组(t/P=2.988/0.004);和复发组相比,窦律组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室内径减小,LVEF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3,9.214,8.652,65.32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持续时间(OR=1.23,95%CI 1.056~1.558,P=0.012)和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大小(OR=2.01,95%CI 0.928~4.347,P=0.023)是消融术后房颤是否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后能够减少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左心功能。术前左心房内径大、房颤持续时间长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心电图记录判断房颤复发率与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率有无差别.方法 所有患者因阵发性房颤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导管消融前后植入双腔起搏器治疗.消融术后3个月随访开始记录房颤发作情况.分别通过传统记录方式(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共40例(男28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6.00±9.3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0.52 ~0.73 (0.61±0.03),左心房内径31.00 ~38.00(34.00±6.56)mm,随访4.5~42.0(25.0±8.2)个月.随访结束时,38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复发10例(25%);根据起搏器程控记录房颤复发16例(40%).结论 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导管消融术后根据心电图和起搏器腔内电图判断房颤的复发率有无差别.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与远期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左室造影证实LVEF≤35%,出院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心电图记录的QRS波时限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QRS时限120ms组,QRS时限≥120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远期预后。影响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衰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921例,5例患者失访,916例患者完成研究。入选患者中QRS时限120ms患者835例(91.2%),QRS时限≥120ms患者81例(8.8%)。与QRS时限120ms组比较,QRS时限≥120ms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心功能分级有所减低;房颤病史更为常见。916例患者随访9-58月,49例(5.3%)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发生全因死亡、新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入院,心脏移植事件总计96例(10.5%)。Cox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LVEF≤3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120ms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心脏移植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涉及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机制、内分泌失常等改变,可引起不同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受累脏器缺血症状。因受累血管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不同,症状轻重不一,可表现为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出汗、体质量下降、肌痛关节炎等全身症状和因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的局部缺血症状和体征。对所有 TA 患者均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大血管造影了解动脉受累情况。对临床上有低热、关节痛及类似感冒样症状时,尤其是青年女性,应仔细进行体格检查,从双侧以及上下肢肢体血压的测定和外周血管的体检中发现线索。男性患者患病比例低,病初反应轻,出现症状晚,发病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多发大动脉炎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活动期的患者应该给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血管障碍危及脏器血运则需要选择手术治疗。大动脉炎早期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诊断困难。因此,早期明确诊断,有助于尽快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抓住时机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大动脉炎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生命网与欧洲高血压指南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由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和欧洲心脏协会(ESC)组建的高血压治疗指南起草委员更新和公布了"欧洲心脏病协会动脉高血压治疗指南".新指南制定的目的是把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最全面的信息提供给与高血压治疗有关的各级医务人员.基于这个目的,新指南不仅保留了1999年WHO/ISH的一些内容,而且综合、客观分析了近来的一些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并结合欧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运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TAVI治疗、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35例。根据心室电极放置位置, 分为LBBP组(1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23例)。计算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观察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于术后第3天及1、3、6个月测量起搏器程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TAVI术后1、3、6个月时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指标。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 年龄(76.4±7.7)岁, 男性19例(54.3%)。与RVAP组患者比较, LBBP组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中的手术时间[(86.58±17.10)min比(68.74±9.18)min, P<0.001]及X线透视时间[(20.08±4.44)min比(17.00±2.26)min, P<0.001]更长。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1/12, 12例患者均无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进行心脏移植的病例特点和原因.方法 选择12例植入器械治疗后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对临床表现、器械治疗后随访、心脏移植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植入了CRT,6例患者植入ICD,平均年龄22~63(43.67±12.05)岁,植入器械治疗至移植手术的平均时间5~48(26.72±14.02)个月.ICD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的原因与心律失常发作、ICD频繁放电、ICD电池耗竭、心力衰竭加重有关.CRT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原因与心力衰竭加重有关.结论 对于需要植入ICD或CRT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植入器械治疗后严密随访观察,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情况决定心脏移植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静脉注射艾司洛尔与地尔硫(艹卓)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方法 2001年3月~2004年9月65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洛尔(30例)和地尔硫(艹卓)(35例).结果艾司洛尔和地尔硫(艹卓)均能有效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29.3%和27.6%,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85%,平均用药有效时间分别为 (10.0±3.9)分钟和(10.0±3.9)分钟.结论艾司洛尔及地尔硫(艹卓)均能有效、迅速、安全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律植入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迟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某病区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的3547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70例)和非感染组(3477例)。回顾性调查术后1年以上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结果CIED迟发囊袋感染发生率1.9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迟发感染与植入时间(OR=1.059,95%CI:1.031-1.088,P<0.01),与患者年龄相关(OR=1.049,95%CI:1.008-1.191,P=0.02),手术次数(OR=1.132,95%CI:1.021-3.258,P=0.01),是否植入临时起搏器(OR=0.241,95%CI:0.064-0.913,P=0.036),上一次手术住院时间(OR=3.457,95%CI:1.979-6.039,P<0.01)相关;是影响心律植入装置迟发囊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显示:感染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最佳截断值:年龄59岁,植入时间13.5个月,接受1.8次手术,住院时间2.5天。结论感染危险因素提示需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移除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拔除是严重迟发CIED感染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