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临床可用于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措施有限,且效果多不理想。干细胞移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在另50例,先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注射动员,然后分离和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通过介入方法注入肝固有动脉。观察6 m。结果 在干细胞移植后1 m,移植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分别为(34.5±17.2) μmol/L和(59.3±12.8) μmol/L (P<0.05),ALB分别为(35.3±3.2) g/L和(30.2±1.5) g/L(P<0.05),差异显著;术后6 m,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0.6±4.4) g/L和(27.6±1.9) g/L(P<0.05), Child-Pugh评分分别为(8.4±2.1)分和(9.7±3.3)分(P<0.05),差异显著。结论 应用APBSCT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安全,近期有效,但对预后的影响还需要观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构建含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核心(core,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为C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CV 1b基因型C蛋白基因,经EcoR I和Pst I双酶切后插入到诱饵载体pGBKT7中,构建含HC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Core,经酶切分析及核酸测序分析加以鉴定。醋酸锂法将pGBKT7-Core转化入酵母菌株Y2HGold,蛋白印迹法检测C蛋白的表达,通过表型筛选检测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结果重组质粒pGBKT7-Core中的C蛋白基因为576 bp,经核酸测序分析与NCBI中注册的HCV 1b基因型C蛋白基因序列一致;转化酵母菌后检测到C蛋白的表达;HCV C蛋白对酵母菌Y2HGold无毒性,且对报告基因无激活作用。结论含HC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成功,表达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编码基因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核心(core,C)蛋白编码基因重组质粒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无增强作用.方法:人工合成HCV核心蛋白基因至克隆载体pUC 119上,酶切后与真核表达质粒pCMH6K连接,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pCMH6K/HCV-C转染中华仓鼠卵巢(China hamster ovary,CHO)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转染的CHO细胞中HCVC蛋白分布与表达.将已构建成功的GM-CSF编码基因重组子(pGM-CSF)联合pCMH6K/HCV-C肌注免疫Balb/c鼠,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HCV C特异性抗体水平,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免疫原免疫鼠后脾T淋巴细胞亚群及Th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变化,LDH法测定CTL活性.结果:pCMH6K/HCV-C经鉴定构建正确.所编码的蛋白主要分布于胞膜,少量分布于胞浆.pGM-CSF+pCMH6K/HCV-C联合免疫组和pCMH6K/HCV-C单独免疫组均产生抗HCVC特异性抗体,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44.90%±5.99%,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免疫组CD8+T细胞比例变化不大,与空载体pcDNA3.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免疫组CTL活性为56.48%±4.68%,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联合免疫组IFN-/IL-4比值为18.20±2.36,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GM-CSF编码基因可增强HCV C基因DNA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并能够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跌倒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因为失去平衡而意外撞击地面或其他平面的物体。跌倒在我国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居第4位,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居首位,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比例最高。5%~15%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挫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编码基因对日本脑炎(JE) DNA疫苗脾脏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套式RT-PCR法获取BALB/c鼠ICAM-1编码基因,构建重组子pJME/ICAM-1和pICAM-1,脂质体法转染上述质粒于CHO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的CHO细胞中目的蛋白表达.实验分5组,包括:pJME/ICAM-1、pJME+ PICAM-1、pJME、JE灭活疫苗和pcDNA3.1(+)免疫组,以不同免疫原肌注免疫BALB/c小鼠,流式细胞仪检测经不同免疫原免疫鼠后脾脏DC表型、抗原吞噬功能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融合表达重组质粒pJME/ICAM-1和单质粒pICAM-1经鉴定构建正确.pJME/ICAM-1组CD11c+CD86+ DC和CD11c+ICAM-1+ DC比例分别为(6.92±1.40)%、(7.18±0.57)%,高于其它免疫组(均P<0.05);pJME/ICAM-1和pJME+ pICAM-1组DC表面CD80和MHC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ME/ICAM-1与pJME+ pICAM-1组内吞能力明显增强,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37.11 ±47.60、416.67±29.12,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比较不同免疫原对细胞分裂的作用,以pJME/ICAM-1组最强,(73.69±7.32)% CD4+T细胞发生分裂,(45.40 ±2.57)%CD8 +T细胞发生分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AM-1编码基因能够促进JE DNA疫苗脾脏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能够提供独立或放大B7分子的协同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7.
血清皮质醇水平与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探讨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皮质醇、TNFα含量检测;比较重型肝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差异以及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差异;检测血清皮质醇含量与TNFα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急、慢性肝炎患者,尤以死亡组患者更为明显;血清皮质醇水平与TNF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之后另一个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原因.目前HCV致病及致癌机制仍不清楚,也缺乏针对HCV有效的治疗方法及疫苗预防.肝炎病毒蛋白与受染细胞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是肝炎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内容.近年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诊断及区域协同救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总缺血时间的影响。方法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为中心,联合"120"急救中心、基层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医院,利用微信平台和胸痛中心远程监控系统建立不同程度的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将基层非PCI医院转院患者作为观察组(115例),"120"急救中心送入患者作为对照组1(53例),自行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6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心肌总缺血时间即发病至球囊扩张(symptom to balloon,S-to-B)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onset-to-first medical contact, S-to-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to-B)时间、进入导管室至球囊扩张(cathlab door to balloon,C-to-B)时间。结果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三组比较,S-to-B时间[(449.26±243.91)min比(174.19±64.33)min比(374.38±901.81)min,P=0.004]、FMC-to-B时间[(249.24±150.90)min比(104.40±21.80)min比(85.48±32.74)min,P 0.001]、D-to-B时间[(65.21±22.16)min比(76.70±20.32)min比(90.16±32.79)min,P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S-to-FMC时间、C-to-B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间两两比较, S-to-B时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1 [(449.26±243.91)min比(174.19±64.33)min,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与对照组2、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FMC-to-B时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1 [(249.24±150.90)min比(104.40±21.80)min,P 0.001]、观察组大于对照组2 [(249.24±150.90)min比(85.48±32.74)min,P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to-B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1 [(65.21±22.16)min比(76.70±20.32)min,P=0.019]、观察组少于对照组2 [(65.21±22.16)min比(90.16±32.79)min,P 0.001]、对照组1少于对照组2 [(76.70±20.32)min比(90.16±32.79)min,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院前诊断及区域协同救治主要影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至进入导管室的过程,进而影响心肌总缺血时间。这就要求临床医师不断探索新策略,进一步普及院前诊断和完善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切实提高急救效率,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法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成立追踪管理小组,对质量问题进行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通过修订质量控制标准、修改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并进行人员培训和效果评价,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结果:应用追踪管理法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错误发生率显著下降,工作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实施前的93.6%上升为98.5%。结论:追踪管理法对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能使质量标准、制度和流程得到持续改进,管理者理念发生转变,有效降低差错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