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2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2—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对5例胰腺占位合并肝脏占位患者进行了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检查。胰腺占位3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1例位于胰体,最大径3.2~4.6 cm,经2~4针穿刺,5例胰腺穿刺组织学和细胞学均为阳性。肝脏占位3例为肝左叶单发占位、1例为肝左叶多发占位、1例为肝左叶和肝右叶多发占位,最大径0.4~1.2 cm,经1~3针穿刺,4例患者肝脏穿刺细胞学和(或)组织学结果为阳性,余1例穿刺物涂片细胞学结果为阴性。5例术后均未出现腹痛、发热、出血、穿孔、感染、胰漏、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由此可见,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对胰腺占位合并肝脏占位同时进行穿刺诊断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橡皮圈腔内牵拉法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直肠内分泌瘤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49例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5月行常规ESD的患者32例(非牵拉组),2018年6月—2019年12月行橡皮圈腔内牵拉ESD的患者17例(牵拉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信息、ESD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牵拉组和非牵拉组在年龄、性别及病变大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13.76±5.71) min,非牵拉组ESD操作时间为(22.99±10.32)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1)。牵拉组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非牵拉组有3例出现穿孔,但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 橡皮圈腔内牵拉法辅助ESD,可以安全完成ESD操作并有效提高剥离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原发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结果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并根据病灶位置及内镜类别进一步分组,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诊疗、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79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59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5例,OTSC金属夹辅助的全层切除6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9例。全组79例操作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10.1%),均发生于降部及乳头部;在全部47例十二指肠乳头及降部的操作中,并发症发生率 为17.0%(8/47),其中1例患者(2.1%)出现术中穿孔,1例患者(2.1%)术后出现迟发出血,6例患者(12.8%)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79例内镜下治疗中,共有2例(2.5%)出现需要内镜或外科手术进一步干预的并发症。十二指肠降段及乳头部的并发症发生率(17.0%,8/47)显著高于非降段及乳头部(球腔、球降交界、水平段)(0.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47例十二指肠降段及乳头部操作中,十二指肠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8.0%,7/25)也显著高于胃镜组(4.5%,1/22)并发症的发生率(P=0.037)。 结论:内镜下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十二指肠降段及乳头部的操作和使用十二指肠镜的情况下,要更加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镜。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内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最新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芝加哥分类将贲门失弛缓症分为3种亚型,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同亚型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征。目的:应用芝加哥分类标准评价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和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未经治疗的初诊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内镜和食管X线钡餐造影表现以及HRM数据。结果:25例患者中,5例(20.0%)为Ⅰ型,15例(60.0%)为Ⅱ型,5例(20.0%)为Ⅲ型。所有患者均有吞咽困难,4例(26.7%)Ⅱ型患者表现为胸痛。反流的发生率在Ⅰ型、Ⅱ型、Ⅲ型患者中分别为60.0%(3/5)、53.3%(8/15)、20.0%(1/5),3种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扩张的发生率在Ⅰ型、Ⅱ型、Ⅲ型患者中分别为60.0%(3/5)、73.3%(11/15)、20.0%(1/5),3种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下食管括约肌(LES)长度、LES腹内段长度、LES静息压、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完整松弛压(IRP)在3种亚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吞咽和吞咽间歇"食管嗳气"的发生率分别为32.0%(8/25)和24.0%(6/25),3种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Ⅱ型最为常见。大样本的多中心资料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白塞病(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性疾病,青壮年女性多见,主要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炎,可以累及全身大、中、小各级血管,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葡萄膜炎为主要表现。食管BS的临床及内镜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了我院从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食管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William McCune率先报道,如今刚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国ERCP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内镜及其附属器械的迅速发展,ERCP逐步成为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开创了中国胆胰疾病介入诊治的新局面。文章就中国ERCP技术发展历程做一回顾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过氧乙酸对医院临床消化内镜实际消毒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通过现场抽样细菌培养方法和浓度检测方法,对使用过氧乙酸标准浓度溶液浸泡消毒消化内镜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在消化内镜全浸泡手工式洗消中,应用过氧乙酸消毒≥5 min可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在48 h内,过氧乙酸溶液的消毒循环可最多达到85个循环,其浓度可维持在≥1 000 mg/L的有效浓度,使用时间较长。结论过氧乙酸符合消化内镜快速高水平消毒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冀明 《临床内科杂志》2013,30(9):584-585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应用于临床30余年,已成为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手段。ERCP是1项具有一定风险的侵人性操作,与ERCP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并不罕见,成为ERCP普及推广的瓶颈。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ERCP术后胰腺炎(PEP)、胆管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酸性氧化电位水对消化內镜的消毒作用。方法说明酸性氧化电位水的生成及消毒原理,以及对消化內镜的清洗消毒方法,与戊二醛相比较。结果与戊二醛相比,酸性氧化电位水具有消毒时间相对较短、消毒范围广(包括镜身、钳道、注水/气孔和附件等)、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和内镜均非常安全等优点。结论酸性氧化电位水是较为理想的消化內镜消毒剂,消毒前应把好内镜清洗质量关,还需经常检测酸性氧化电位水的pH值、有效氯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差,确保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